当前位置: 安曼 >> 安曼风景 >> 王沪宁政治的人生节选之二十六
政治的人生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发行的《名人日记·政治的人生》一书中的部分内容。(LSBN7---1/G·)
王沪宁,男,汉族,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年2月参加工作,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年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年上海市出版局干部;-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其间:-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年复旦大学法学院院;-年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年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年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自序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靜,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已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毎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靜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这样的书,所以我就记录下我的夜思。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王沪宁
年底于复旦大学
10月28日星期五
开法学院课题组的会议,目前的学术发展方向的思路比较清晰了,各个系都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再系统化就可以了。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下面的框架,先要把办院的原则明确下来。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办院的原则设想:
1、学术立院原则。整个学院的基本动力应该是发展学术研究,这是高等学府之不同于其他单位的关鍵。一个学院能否立住,十分关键的就是学术地位如何,学术有没有坚实的根基,在国内甚至国外有没有影响。
2、多学科群体原则。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成就是在多学科的结合上出现的,要利用法学多学科的优势,建立各个多学科群体,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集合集体的资源,联合脑力,方能有综合优势。
3、新生长点原则。在学术发展上,要以新生长点为突破口,不能再在老的地方踏步,要瞄准新的方向,寻求新的突破口,做出新的理论创追和学术刨新,一个学术单位如果不能有所创新的话,不符合学术之本来之意。
4、倾斜管理原则。在确定了学术发展方向之后,学院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集中推动新的学术方向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管理等方面均要有所傾斜。如此这般,才能把新的生长点扶植起来。
看来还要加上民主管理原则。即管理公开。要在新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上再议论。议论风生,方能有真知灼见。
10月29日星期六
整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又看到H君夏天写来的信,觉得很有灵气:
“只能很落寞地,一个人站在南方一个小城的一个小小的窗前,日复一日地,看着大风把雨帘吹得四处飘散,看着那些豆大的雨点吧嗒吧嗒地落在花坛,松散的泥土里和那些想飞的花儿的娇嫩的翅膀上。”
“日子悠然地而往复地向后逝去,往前延伸,每天做些内省冥想的功课,以整理繁复的记妃,回味缤纷的感觉。也有时,放弃了思维的缰绳,舒展了身心,沉醉在缈渺的梵乐声中,任由空谷来音引領着漫入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知无觉的无我境界。”
“想着昔的同窗,这会儿个个都在为生存奔波,只有我还静享着天赐的安宁,悠然地坐在竹板凳上,纳凉,饮荼,读圣贤书,做DAYDREAM,的确也是福份了,更尤感这些宝贵的光阴应当好好珍惜,人知道自足,有时是最大的幸福源泉,内心的平静,胜过一切满足。
10月30日星期日
夜半,电视里放了一个MTV,有一首眼下流行的歌曲《同桌的你》,看看听听,竟然也回想起了少年时代,那时的同桌是谁?早就没有印象,绝对没有。《同桌的你》那样的意境。只有刚刚走过那段历史的人,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觉。大家均喜欢这首歌,说明了“同桌的你”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存在。问题是什么时候“同桌的你”消失了?在大学里已经没有“同桌的你”可以回顾,男女早已经不再“有计划、按比例”地同桌,偶然地同桌,也就是偶然不偶然地同桌,也就是不偶然,一切都是明白的。这种“同桌的你”,小学和中学都有,大学里就没有。大学里也不需要这样朦胧的情感方式,一切均变得比较直接,甚至是大胆,因此也难以让人回味深刻,以至永远。
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没有被社会上各种物质的、文化的、生活的、人生的、金钱的、欲望的种种东西所波及。《同桌的你》引起的反响,可能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情感。
继续填写表格,好像在整理人生。
10月31日星期一
上课,讨论比较政治发展的问题,把中国的政治发展放在华人社会、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历史线索中进行比较,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我说,要注意确立自己在历史中的方位,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我们都是来自历史的,每个人均不能超越历史看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超越一点历史对自己思想的深刻性有意义。十九世纪以来,进入了马克思说的西方文明向东方的入侵的历史时期,使得我们认识自己的社会时的参照系变成了西方式的。这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够摆脱的,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沉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接收真正的突破是要超越它们。西方文明不是也受到过小亚西亚文明的影响吗?因此,几百年的时间可以“弹指一挥间”,而真正从科学和理性来分析问题。这样,对中国自己会有更透彻地认知。
另外一点,就是逻辑分析的问题。一位博士生大胆设想,对西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差异做了提炼,谓之“中国的政治哲学是从公到私,承认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状态之下的不和谐是含理的,而西方政治哲学是从私到公,承认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不和谐之上的和谐是合理的,概括得精练。要害的问题是,一要有能力来概括,二要有逻辑思辨能力来论证。这样的命题基本上是需要逻辑来论证的。“从公到私”“从私到公”谁者合理?要有逻辑的说明,然后又现实的论证。现在的总体趋向好像是倾向于“从私到公”,可以说这是西方式理解人与世界方式的产物。而东方则不同,从理想的人的生活上来说,也不同。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好的逻辑论证。
11月1日星期二
有人告诉我你的一名学生(现在已经是老师)对研究生说,王沪宁的书我一本也没有看过,听说《美国反对美国》写得最好(意思也不想去看)学生那边反应很大,云云。
我想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有了又怎么样?说这样话的人,最终是会被别人笑话的。打倒名人成名人,在这个世界上是通行的逻辑。有些人是“狂”,自己没有写过书,别人的书都看不上眼,我看做不出名堂,首先是不能兼收并蓄,博览群书,有些人是抬高自己,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表现,别人在后面议论他的,首先是不知道中国人如何做学问,中国学问在于如何做人。
听到此番话,有一瞬间的恼火,说明修养也不够。学问之事,全在贡献于社会,清淡出自身,并不在乎别人如何说。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学生,则说明教之失严了。
11月2日星期三
凌晨读《生命特异现象考察》,是一本谈人的特异功能的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前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情况。他们是一个电视小组,准备把特异功能的人的能力拍摄下来,叫作“向全人类公证”设计了一套方案,如何来公证,因为电视是可以“制作节目”的。提出一种“全方位公的方法,可能还是可以提出疑问,究竟是否能令人信服,要看实际。有不少有特异功能的人在书中有记录,如可以意念在硬币上打孔,可以通过意念给病人拔牙,可以思维感应,可以意念搬运东西等等。这些特殊的功能现象大概是存在的,问題是目前我们还提不出一种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发生了争论,一种是相信,一种是不相信。《生命特异现象考察》持相信的态度,不断申明是要向“全人类公证书”中这样的话可能太多了,多了,也就失去了鲜明性。
《新民晚报》上登:上海地区又出现了UFOC不明飞行物,不知对此当作何解释,这也是人类目前解释不了的现象。
11月3日星期四
凌晨读《苦难与风流》,是一本写老三届的书,记实性加思考性。这个阶层是中国一个特殊的阶层,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也创造了部分历史,里面大多是他们自己的心理活动,当时的和现在的,作为中国一段历史的内心记录,有价值。
书的一些标题十分有哲学性:
——过去不是玫瑰梦
——感谢苦难
——让灵魂曝光在天地之间
——有那一段人生塾底
——与历史同行
——我们点燃文明之火
——石头、西西弗斯、石头的思想者及善于思想的“石头”
——历史将会理解我们
——活着就要像太阳
——这世界他们曾经来过
——生活不是跳棋
……
这里面多是渗透着历史精神的,所有的人都是历史学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人,人在历史中,历史在人中;还是人在历史的人中,历史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人中,人在人的历史中;还是历史在人的人中,人在历史的历史中,还是人在人的人中,还是历史在历史的历史中。
11月4日星期五
晚上,把法学院发展规划打印了一下,按照分类排列,没有做太多的修改,关于学院学术发展的原则,Z君起萆的部分有一点“精神”,如:
“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应该清醒认识到形势逼人,除了迎接挑战,我们并无退路;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势,除了抓住百年难遇的机遇,我们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发展之路了。挑战亦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变,只要充分开掘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我们才能为法学院的整体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我们所具有的资源稟赋只能是学木。学术既是立院之本,又是强院之路。
——必须紧紧围绕我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调整结构、强化学术研究,把社会需要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支点和归宿。
——在国内要达到一流或超一流水平。各学科要通过课题筛选调整,在充分发挥本学科特色优势的情况下,生产优质产品。在此基础上,法学院形成几条国内领先的学术产品线,建立优势集群。通过学术交叉滲透共振,产生法学院学术研究的综合整体一条线效应。
——瞄准和赶超国际一流水平。要了解国际上有关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捕捉新的学术生长点;发挥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比较优势
——捕捉国内国外学术研究中的新的生长点;在多学科群的基础上,进行学术交叉综合,形成总体拓展优势;
——确保重点优先。学科院都要选择学术发展重点,集中资源配置,通过项目管理,确保重点优先发展。
——进行理论应用性研究。充分发挥理论优势,解决新问题,提出社会发展新思路。重心在于前瞻,要强化趋势性研究。重视方法论研究,要鼓励采用新方法新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坚持开放式研究之路,加强校内外、院内外互动,真能用这样的精神推动,学院会大有前途。
11月5星期六
下午到菱方园和十六铺的两家家具店,想买一张吃饭用的桌子。在十六铺的那家家具域,看到了不少的家具,结果看中了广东一个地方出品的橡木餐桌,上面写的价格是元,椅子是元,我们在那里观察,一个中年人过来,非常热心,说这张桌子如果要的话,可以打一个折扣,8.5折。这样当然就要便宜多了一听十分奇怪,竟然能够打那样多的折!后来忽然想到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匿”,决定到另外的店去看了再说。到华联,同样的桌子只要元,还可以打9折,椅子是元钱!而面子比较光的是水曲柳,不是橡木,只要元。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人那样说,新来的面子要光一些,而且痛快地给我们打折扣,如果买了,他依然可以谋取暴利。
这样的事情要管理,如果商家都这样做,老百姓岂不是要跑断了腿,还不能确定自己买的东西是否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市场经济必须有法则,必须有利于普通人民的生活,不然的话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在哪里?仅仅为了商人们发财吗?恐怕这是一个最不能证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的理由。
11月6日星期日
看起草的《法学院发展战略》的初稿,总体思路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根本途径与突破口推动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改革和发展。
学院的发展应该基于以下基本原則:
——需求导向原则。我们的学术、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必须满足社会需求,离开了这一条,法学院发展就成为无溏之水、无本之木。一是要适应需求变量,二是要引导和创造社会需求。
——目标管理原则。要从法学院学术研究、教学、社会艰务、管理的大局出发,根据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并均衡地配置资源。一是要充分保证重点项目发展需要。二是要进行项目管理。根据项目需要配置资源。学术项目可设置流动性岗位。三是优化管理原则。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使用的协调、监督和控制。
——规划报酬递增原则。要以学术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各学科全线突进。在学科集群基础之上,充分进行学科交叉、综合、滲透、分工和协作以求得学术——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规模发展。
——开放互动原则。通过与社会信息互通,资源互换、优势互补,推动学术、教育、行政管理的结构调整与总体推逬。
——协调发展原则。既要重视近期适应,又要重视远期规划,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通过优势累积,求得长期发展。
11月7日星期一
博士生课程,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权力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讨论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赳程中,权力结构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来应对?同时,要有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从眼下的境况出发,这样就没有深度。
围绕Z君提出的“退出权利”(EXITRIGHT)的概念,展开了争论。他介绍说,有些论文认为,总结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人或者单位有“退出权利”,有一些现象就可以避免。这是思考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命題,不是用简单的语言就可以打发的,要认其地思考。政治学里有一些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合理化对整个政治系统和社会生活均是十分关键的,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威、制度等。这个命题至少有逻辑上的层次,如“退出权力”和“退出义务”,“不退出权利”和“不退出义务”这个命题的逻辑性很强,不是很好论证。最好是把逻辑命题故到具体的社会中去,要能够和社会结合起来。第三要对制度有意义,任何基本的核心概念最后要能够解释制度,同时被制度所操作。最后有道德上的问题,“退出权利”从政治文化上说可能是一种道德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政治道德的结构问题。
C君提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权力结构的变化的趋势,也有特点:在市场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出现的是总体权力扩张和权力分解相结合的过程,自主决策者不断产生;决策分散引起决策頻度过高,但强度下降;产生差別化的政治目标;权力资源流变加速;国家、社会和个人权力出现互动;权力位势结构演变,最后提出了“权力乖离”的问题。
这令人费解的“权力位势”和“权力乖离”。
11月8日星期二
昨天举行博士生授予学位的仪式,晚上10点到南区去看三位“戴帽”博士生,一直到凌晨一点才返回。聊到学问,大家还是津津有味,这是一个让人动情的群体。
到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去开座谈会,关于委托课题组帮他们写《浦东社会发屣报告》的事情。来了不少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人员,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关于这份社会发展报告,大家有不同的定位。现在写发展报告的作法开始流行起来,这对决策应该说是有好处的,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加广阔的理论思考和数据基础,同时把握趋向性和潮流性。发展报告之类的事情,大概的原则是:
主题式和非主題式
思想性和非思想性
静态和动态分析
数据性和非数据性
对策性和非对策性
指导性和非指导性
标题性和非标题性
纳性和非归纳性
开会时发了一本书《上海市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矸究》,有一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值得幵发: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环境。所有的发展,最后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充分发展。
11月日星期四
到上海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参加社会科学的课题初选。
学术研究的成功,很大的分量在选题上,题目选好就是一种前提,在别人不能看到课题的地方能够着到课题,在别人看到一般课题的地方看到特殊的课题,在别人看到横向课题的地方看到纵向的课题,在别人看到纵向课题的地方眷到横向的课题……这些均是成功学问的前提。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有学术修养和理性敏感,要有对问题的特别地把握。所以学术研究者,也是开拓新领域者,也就是创造者。如果仅仅在别人开拓过的地方耕耘,显然没有大的创造性可言。全部的问题是发现新的领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7点到华亭宾馆参加“迈向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欢迎酒会。
11月11日星期五
到华亭宾馆参加“迈向二十一世纪国际大都市”国际研讨会,这是针对二十一世纪上海的发展确立的研究课題,也是选择一种战略,一个国家和一个域市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战略,选择战略,就是选择明智的发展道路。
北京T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新战略”,这是一个有高度、有文化的意见,基本的意见是:
“‘经济是中心’,这个概念说明,经济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是开放的,不断改革的,它不但渗透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个領域也滲透到经济中来”。
“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战略,简要地概括起来,就是:人脑加电脑。人脑始终是第一位的”。
这是富有哲学意义的意见,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见。
前几年在安曼举行过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向联合国提出一份报告,提出:过去四十年中,许多国家很少注意人的需要,人的忧虑,人的发展报告建议,九十年代的国际发展战略,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把重视人民生活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使人成为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受益者。
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不是太重视人的发展,或者说是因为没有注意,或者说是没有资源来注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确立这个发展战略,不然,经济最终也难以真正发展,就是发展了,人也就失落了。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社会资源比较紧张,人口比较多的社会中,明确这样一种意识,尤其重要。
赞赏
长按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可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j/1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