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曼 >> 安曼风景 >> 法藏学苑第期释迦理悟
直播通告:年01月09日19:00,净土大讲坛首播
《楞严经讲座》理悟法师
佛说《梵网经》白话
季芳桐释译
2卷下菩萨心地品下
四十八轻戒
第一不敬师友戒
译文
佛弟子,将受国王位、转轮王位,以及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如是,一切鬼神会护持王身,百官之身,诸佛亦会欢喜,来保佑国家安宁,人民快乐。
既已受戒,诸佛弟子,应生孝顺心、恭敬心,遇上座、和尚、轨范师、大德、同学、同见、同行,应起身奉承迎接,礼拜问讯,如法供养。菩萨若不是这样,反生骄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身承迎礼拜,不依法供养,非菩萨行。若无财物,难以供养,应自卖己身、国城、奴婢、七宝等。若不能如是礼遇、供养,犯轻垢罪。
原典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宫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①、和尚、阿阇黎②、大德③、同学、同见④、同行⑤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注释
①上座:上座有三种:㈠生年上座,先受戒者在先。㈡福德上座,众所推敬。㈢法性上座,证入圣位。此处指第一种。
②阿阇黎:轨范师,主要教授威仪,示人轨式。
③大德:对修行者的尊称。
④同见:心同一解。
⑤同行:做同样业。
第二饮酒戒
译文
佛弟子,不可故意饮酒,酒会生无量过失。假如以手拿酒具劝人饮酒,亦会遭五百世无手之果报,何况自饮酒了。
所以,菩萨不仅不能自饮,亦不可教人饮,广而推之,不得教畜生饮。一切酒都不能饮,若故意自饮,教人饮,犯轻垢罪。
原典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①。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②,何况自饮。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③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④。
注释
①酒生过失无量:指酒使人无惭无愧,打人、骂人、迷心乱性、失菩萨威仪等。
②五百世无手:劝人饮酒,五百世无手,堕落鳝、蚯蚓类。
③一切众生:这里指畜生。
④轻垢罪:此罪比前十重罪仅减一等,非指轻细。
印光法师答念佛问
卷八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
第二章念佛正行,持佛名号 、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页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页复智正居士书二)
、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页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共同学习理悟法师讲解
《妙法莲华经讲座》
参考讲义
“种种信解”四教各有信解,藏教有藏教的信解,“信”,相信、深信;“解”,教理通达,以四教的信解,为能感之因,感动于佛,说四教的教理来使加行修行四教的法门,修行四教法门的时候,每一教都有四门(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每一家都这四门,共有十六门,
己六见诸佛涅槃瑞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现彼佛施化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灭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则始从出世,终于像法。一代所作权实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此,前五(瑞)既同,后一岂别。
当知释迦从初成道,于一无相法,出无量法。非顿而说顿,非渐而说渐。其事已竟。今日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唱言入灭。与彼土同也。
问,光中何以不现彼土说法华经?答,若使彰灼(zhuó)显现其事,则不成序。亦不能使众会疑念,弥勒发问,文殊忖答。
则本迹二说,无由发起。何以剋致现在灭后无边利益。虽然,如来说默,皆具四悉。
入定四悉。单被上上根人。说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现在(时会大众)。说法流通四悉,普及未来也。
此段解释光中所见,共分为三:
一、生死流转,即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是也。趣、归趣之义,以六道众生所造有漏之业,不出三种:
1、造恶业者,趣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恶趣。
2、造五戒十善业者,趣人道及欲界诸天。
3、造不动业,如修有漏诸禅定者,趣色界、无色界诸天。是为六趣众生。尽见者,尽见此诸趣众生,造何种因趣何种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轮回不息。
于东方万八千土,一一显现于佛光之内。
二、三宝出现,即众生以佛光故,能于彼净国土中亲见诸佛;亲闻彼诸佛说法;并亲见诸声闻四众修行得道,复见彼诸大菩萨以何因缘而发大行,因何信解而登住地,以何相仪行菩萨道是也。
三、佛化流行,谓于佛光中见诸佛应化示现,行圆示寂,及以佛身之坚固身分舍利,建造宝塔,以明佛灭后之行化。
般涅槃:略作涅槃,有灭度、圆寂、解脱等意思,是佛教修行德功圆满的最高理想,达到这种理想就能断灭生死诸苦及其烦恼根源,获得超越生死轮回的精神乐境。
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印度教,后被佛教接受,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境界
涅槃的分类;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为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
被称为无相,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被称为无愿,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涅槃分为四种——
1.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众生本具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现在被妄想分别执著障蔽,因此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德能和神通不能起作用。
2.有余依涅槃。这是指小乘前三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所证的涅槃。虽然小乘前三果已经入了涅槃境界,但是还要来人间示现一次生老病死,故名有余依涅槃。
3.无余依涅槃。这是指小乘第四果——阿罗汉所证,三乘共有的涅槃。已经证得无余依涅槃的人,可以不必来人间示现生老病死,故名无余依涅槃。
4.无住涅槃(大涅槃)。这是指菩萨所修,佛所圆证的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故名无住涅槃。由于佛菩萨已经证得无住涅槃,因此可以自由自在地往来于十方世界,不受任何约束。
舍利:或云室利罗,此翻灵骨。本意是身体,或灵骨,就是遗骨。佛陀圆寂后,用香木焚尸,遗骨结成球状珠粒。德行较高的僧人入灭火化时也有这种现象。
塔,具云塔婆。或云,窣堵波。此翻方坟。或翻圆冢。亦翻高显。塔:是方坟,也有高显的意思,这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的法身所在。丁二现瑞序竟。
根据经律规定,建塔有一定规矩,初果圣人的塔可二层,由此往上升到四果阿罗汉,可建五层,佛的塔出簷可八层以上。如果七层以上的塔都是供佛的舍利塔,普通的轮五,一般出家人、高僧大德,虽可建塔,但二层以上都不可以,只能一层,一层也不出簷(yán)。圆型的中间的尖尖的幢相,可以高。
不过,供佛像就不叫塔,叫“支提”,即寺庙。有佛像叫寺庙,有舍利叫塔,按规矩七层宝塔,除了供佛舍利以外,是不能供其他遗骨的。
塔的起源;
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是塔的两大源头。
(1)窣堵坡: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就是坟冢的意思。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2)楼阁:
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
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塔的种类;
中国现存塔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
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就塔排列位置的样态来区别,有孤立式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各种式样的塔中,造形最古老者为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
塔与佛教;
塔,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轮处、般涅盘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有关造塔的起源,可远溯至佛陀时代。
根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以之起塔供养。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我国历代所建的舍利塔极多。
据记载,三国时,有僧人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打而舍利不碎,因此建塔供养,这可能是中国建造舍利塔的开始。隋文帝之时,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的风气极盛。公元年~年,隋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的活动。元代以后多数佛寺中只建佛殿而不建塔。佛塔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被佛殿所取代。佛塔虽然是一种建筑物,但是佛教认为人们可藉此积累功德。
造塔的功德;
《僧祇律》中说:“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团,散心治佛塔。”
又《百缘经》中说:“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盘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另外譬喻经举出十种造塔之殊胜果报:(一)不生于边国,(二)不受贫困,(三)不得愚痴邪见之身,(四)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五)寿命长远,(六)可得金刚那罗延力,(七)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八)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九)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十)得往生十方净土。
在《佛说造塔功德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果在此法会中的诸天众等,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随着他们所在的地方,在没有塔之处,能在其中建立佛塔者,无论这些塔的形状是高妙无比,超过三界中的一切,乃至极为微小如同庵罗果;或者塔的所有表刹高大到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或者所有轮盖大到能覆盖大千世界,乃至至小犹如枣叶。
若能于这些塔内收藏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放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段四句偈等。
其人功德如彼梵天一般。命终之后转生于梵世。
在梵天的天界中寿尽后,又往生五于五净居天。于这些诸天等无有异。
礼塔的功德;
《僧祇律》中说:“若人于百千黄金布什别人,所获得的功德,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的功德。”
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托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众生能于此塔、以一香、一花礼拜供养。即使是八十亿世劫中积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时消灭,而且生时能避免灾殃,死时可投生到佛家。
《缁门崇行录》云∶‘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受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已故三载。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鄮(mào)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见。’
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舍利的渊源。佛骨舍利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从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佛祖火葬后,遗下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和中指指骨舍利,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给佛舍利,经再三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纪念会。还有两国国王没有拿到舍利,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因此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
1摩揭陀国,阿阖世王。2毗舍离国,戾车毗族。3迦毗罗国,释迦族。4阿勒伽波,跋离族。5罗摩邑,拘利耶族。6毗塔底波邑,婆罗门。7波婆邑,末罗族。8拘尸那罗市,末罗族。
9荜芭莉邑,孔雀族。10香姓婆罗门,徒卢那。
正是所谓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舍利来源;
①修证佛法成就者火化后出现的舍利;
②从极乐世界、清净刹土或其他刹土飞来的舍利;
③十方诸佛或各刹土持明者加持幻化出来的舍利。
(1)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遗体,后者指火葬的遗骨。此说出自《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或谓将遗骨全部纳于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反之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一称分身舍利)。
(2)身骨(生身)舍利与法颂(法身)舍利二种。《浴佛功德经》以佛之遗骨为身骨舍利,称佛所遗之教法为法颂舍利。此种舍利显示佛灭度后,佛所说教法与戒律之永住于世,可为众生之依止,故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之为法颂舍利,或略称为法舍利。
(3)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三种。《法苑珠林》卷四十谓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后世所谓的舍利,为小豆大之粒状,其质坚实,稍有光泽,多被安置于小塔而受供养。一般相信佛之遗体火化之后,悉成小粒状,而且质坚,锥打不碎。然如系佛弟子的舍利,则锥击便破。不过,近世在印度发现的八分佛舍利之一,则如通常人骨被火烧后之状,既非粒状,亦不坚实。古来亦流传佛之顶骨、牙骨、指骨等物普受信徒礼拜。由此可知,除粒状舍利外,亦有其他佛遗骨流传。
又,安置佛舍利的宝塔,称为舍利塔,亦称舍利浮图。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佛舍利的法会,则称舍利会。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盘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
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事之意趣,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金光明经》〈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此外,记述荼毗高僧而获舍利者亦为数不少。
舍利分类鉴别;舍利分为:1幻化舍利:2真身舍利。
1幻化舍利;只有两种龙宫舍利和天降舍利,龙宫舍利只有绿色和黑色两种硬度在7,即便火烧到赤红都不会发生改变。而天降舍利以透明白色居多如”五明佛学院极乐法会”的天降舍利都是透明正圆形,其次是奶黄色、浅黄色如不丹极乐法会、紫云寺法会等出现的天降舍利。天降舍利没有白色。这是因为“白色是修大智慧而令法界体性开显而得之”只有真身舍利才有把白色特别是纯白色。
2真身舍利分为:1灵骨舍利:2宝石舍利:3器官舍利:4肉身舍利。1灵骨舍利最大特点是玉石化,特别是骨髓地方一般都成白玉色。
2宝石舍利最大特点是硬度很高,比钻石还硬,但是一定没有正圆形。
3器官舍利常见的是胆舍利、胃舍利、金刚舌、脾脏舍利、皮肤舍利、眼舍利,最大特点是器官舍利表面都可以看到血管。
肉身舍利指的是鉴真法师、慧能法师,历代班禅、达赖的肉身。特别是班禅、达赖都经过法体盐处理后放在扎什伦布寺。历代班禅、达赖因为没有经过火化所以除了肉身舍利,只有天降舍利存世。无其它真身舍利。灵骨舍利、宝石舍利、器官舍利3个只有经过火化才能出现,因为也称作火供舍利。
为什么要留舍利;舍利的价值;释迦牟尼佛七彩脑舍利一切佛始发心,皆有四类:一云未度令度;而众生界未尽,我愿亦未尽。故于真如界中大悲心内,现起化身,广度众生。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故云愿力故犹在。悲心尚熏也。如《涅经》云:“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于大悲,舍利犹分布”。
什么人有舍利?佛陀、菩萨、罗汉、成道高僧均有舍利。若是佛舍利,锤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撞击便破。
供养舍利功德利益:
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一者常有惭愧。二者发净信心。三者其心质直。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浴佛功德经)
另,《分别善恶报应经》详细说明了礼敬供养佛舍利塔的种种功德利益。内容很多,此不转述,详见经文。
《大般涅磐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
又云:“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舍利种类
(1)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遗体,后者指火葬的遗骨。此说出自《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或谓将遗骨全部纳于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反之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一称分身舍利)。
(2)身骨(生身)舍利与法颂(法身)舍利二种。《浴佛功德经》以佛之遗骨为身骨舍利,称佛所遗之教法为法颂舍利。此种舍利显示佛灭度后,佛所说教法与戒律之永住于世,可为众生之依止,故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之为法颂舍利,或略称为法舍利。
(3)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三种。《法苑珠林》卷四十谓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狭义的说,法身舍利指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见缘起即见佛”。法身舍利(经卷)与舍利,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
两种舍利,表示物质和精神,显现佛陀的福德与智慧,都是世尊留给众生的宝贵遗产,是佛教文化的神经中枢。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类智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佛指舍利
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佛指舍利作为佛教至高圣物供奉同时,为东方文明再度作出辉煌的独特贡献。百万信众,虔诚瞻礼,感极而泣,“祈求平安”是瞻礼信众的一致愿望,代表着民众渴望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
舍利供养
供奉舍利可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献于桌面,这些都是物质的供养,而内心恭敬是最重要的。经中常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不能做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学佛的少;学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证佛的少。不能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却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读会了佛学知识性的内容,却不曾去实践;亦或是没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断不尽烦恼执著而无法证得自在。
舍利指的不全是物质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来的真身舍利,是要供养的对象。首先须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才能证悟其果。以念佛、拜佛、诵咒、禅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养,并回向六道众生。以此方法供养舍利,能坚固道心、清净身口意三业;经常瞻仰顶礼,有助于生起悲心、厚植福田;这也是加行助缘,可成就道业,此藉由舍利广结善心,饶益有情,福慧双修,圆满菩提!
舍利流散
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
舍利存世
请注意前文中所提及的,“年前释迦牟尼佛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jiǎ)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存世的佛祖真身舍利部分供养地如下:
中国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阿育王寺—佛头盖骨舍利
中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四颗牙齿之1)
3中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指舍利(一节中指指骨舍利)
4中国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四颗牙齿之2)
5中国北京房山云居寺——肉舍利
6中国杭州雷峰塔——发舍利
7中国西安临潼庆山寺——碎身舍利
8中国西安大慈恩寺—真身舍利
9中国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栖霞寺暂存)——顶骨舍利(一块头顶骨)
10中国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碎身舍利(四颗牙齿之3)
11中国云南省大理州水目山——肉舍利
12中国湖南南岳衡山——金刚舍利
13中国辽宁朝阳北塔——身体位置未确定(也是遗骨?有待补充)
14泰国——佛骨舍利(也是遗骨?有待补充)
15斯里兰卡康提市佛牙寺——佛牙舍利(四颗牙齿之4)
16日本名古屋觉皇山——佛骨舍利(也是遗骨?有待补充)
10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
丁三疑念序二。戊初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3念:1‘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2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3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有三念。1、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2、今佛下,是念问谁。(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3、复作下,是念文殊。(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神变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
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念,此是尊极(如来)境界,所以弥勒不知。
然弥勒植善既多,(乃久修大士),何容不仿佛知。(为启法华大教),隐明示暗,权言不知耳。
问,一切菩萨皆法王子,何以独推文殊?答有二义。1、于法王子中,德推文殊。2、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上首。
弥勒已曾亲近供养诸佛,为一生补处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文佛之上首弟子,对此瑞相之因缘,已一目了然,本无有疑。但为此经将欲宣布饶益将来大众,特于此示现怀疑,因问微答以显露将说妙法莲华之一线消息。
神变、即神境变。佛有十八变神通,地动为震动变,放光为流布变,皆为瑞相。
世尊、梵语为婆伽梵。婆伽梵具六义,其一义为最尊,故译称世尊。佛既入于三昧,身心俱寂,一切声闻、天、人等众,无能令佛由定而起。佛在定中,虽雷鸣、地震亦不能动。故弥勒云:今有此希有事,不能向佛亲问,当以问谁,及谁能答此问也。不可思议,即不可以思量拟议、测度而知其因缘。
法王、“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释迦方志》卷上。指佛言,佛于一切法均能自在,为万法之王,故称法王。
法王子:指菩萨,发菩提心就是佛之子,因为佛是法王.“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大智度论》卷32),所以菩萨就是佛子。
文殊师利、具根本妙智之德,最初证法性,能生正智;且在一切法会中皆为上首。
又为诸法王子中之最多亲近诸佛者,于法会之因缘事实必多经验,故弥勒欲问之也。弥勒既知文殊曾见此瑞相因缘之事,可知弥勒亦既已知之。
他为什么说他不知道呢?这就得回到法会因缘,他不能说他知道,他若说知道,则《法华经》就没有因缘说了。
所以这时弥勒菩萨也要隐明而示暗,权言不知耳,装作不知道。
约世间法的事迹来论,弥勒他也不妨说他不知道,他这样并没有打妄语。
例如庸人不知术者,普通一般愚痴的人,不知道聪明人的种种表达;散人不知定者,普通散乱之人,不知入定的境界,凡夫不知圣者,小圣不知大圣,菩萨不知一生补处菩萨的境界,一生补处菩萨也不知佛的境界,因为他是一生补处菩萨,补处不知尊极事,不知已成佛果位的事情。总言佛的身口意三轮,神力无穷,变化莫测,谓之神变。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大众疑念”。大众亦有二念:一、念六瑞: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二、念问谁:此众人实心生惑。念者,心缘前境,重作是想之谓。
根据后边的偈颂,大众也有三个念头,偈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四众看到文殊和弥勒,也希望文殊解答,只是为了把这功德推给弥勒,由弥勒请问,大众有智慧,这功德让弥勒来做。所以有今当问谁的念头。今当问谁?丁三疑念序竟
丁四发问序二。初长文二。初经家述。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双述自他二疑。“尔时”就是弥勒动疑、大众动疑想要请问之时。“欲”,期望也。不但他自己有此心,与会此心,都有疑团,想要发问。
己二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问此土)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问他土)’
双问此土他土。如文可解。
戊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颂请答。为何说长行已再述偈颂。
据龙树毗婆沙论云,一、随国土情况。天竺(即印度)有散华、贯华之说。散华即长文,贯华即偈颂。
二、随众生乐欲不同,有乐散说(即长文),有乐章句(即偈颂)
三、随生解因缘不同,或易于散说得解,或易于章句得解。
四、随众生根利钝而设。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再闻偈得悟)
又表佛殷勤重说。(对重点内容,偈文重说)。
又,为众集前后,(到有前后)故有偈颂也,(为未闻长文者,重说偈颂)
龙树菩萨的《十住毘婆沙论》上面说出来有十个理由。第一个「随国土」,就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那个地区的风气,那个地区念书的人,有那种习惯。第二个是「随乐欲」,随人的欢喜。第三个是「随生解」,有的人他读长行,他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读偈颂就不懂了;有的人读长行不行,而要读偈颂才懂,随人的生解,第四个「随利钝」,有的人根性利,就听佛说长行就懂明白。有的人根性钝,听了一遍还不懂,佛再说偈颂就懂了。第五个「佛慈悲殷勤重说」,给我们讲了一遍,还再讲一遍。这按佛的内心是个慈悲的行动,所以有了偈颂。第六个,(使后世于经生信故),是使后代的人于佛经生信心如果没有重颂,他就疑惑:不是我不懂,是经文有错误。所以这样子就有问题,有个重颂,就会避免这个问题。第七表示(示经义无尽),佛经的义味无穷义味太丰富了;第八个(佛说法善方便故),是佛转式,说法变动一下。第九个(佛智无碍舒卷自在故),就是佛的智慧境界。第十个(聚集听法有前有后故)就是来听法的人,有的人先来了,有的人还没有来。所以佛经里面有这样的题裁,这是在文句上面的不同,当然与义理还是有关系的。这是说重颂,梵语叫「祇夜」。
己初颂上问二。初问此土六瑞,以下共有六十二偈颂,前五十四偈是发问,后八偈是请答。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长文总问此土六瑞,偈中长有(多出)香风地净(内容),而无(长文)说法入定。文偈互补也。
佛经有偈颂,十经中的重颂、孤起颂,所以偈颂有两种:一为重颂,一为孤起颂。
“重颂”,重者,重复。前面有长文,这道理在长文中已说过,现在用偈颂再说一遍,叫重颂。
长文即中文中的散文体,长短句不等没有关系,散文体的文章就叫长文,韵文体就叫偈颂,有固定的句子,例古代诗有五言、七言,佛经中偈颂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以四、五字最多,显教经典的重颂,偈颂、孤起颂最多到七字,九字极少见,密部的偈颂九字很多。《法华经》中以四、五字最多。
这里弥勒说的是重颂,因前面有长文,太简单,用重颂来细说。
“偈颂”──包括十二部经中的重颂及孤起颂。
重颂有六种:①超颂。超在长文前面的偈颂,叫超颂。②追颂。在长文后面的重颂,叫追颂。③广颂。长文简略,而重颂详叙的,叫广颂。现在弥勒菩萨请问的重颂,即属于广颂。④略颂。长文详细,而重颂简略的,叫略颂。⑤补颂。长文中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由重颂中补述的,叫补颂。⑥义颂。长文中没有此义,或长文中,此义或于前或于后,而于偈颂中合成此义,因此不能与长文对照,这叫做义颂。
长文后有重颂,有四种意义:①随国土的风俗习惯不同,②随众生的乐欲不同,③随众生的生解不同,④随众生的根器不同。
以上重颂的种类和意义,通于一切重颂。而现在弥勒菩萨当文的重颂,
另有两种意义:①表示殷勤尊重之意,恳请文殊菩萨为大众解答。②表示弥勒菩萨的大慈悲心,为众不倦。
后文佛所说的重颂,也有两种意义:①表示佛的慈悲心,一说再说,欲令众生了解。②后来的听众,前面所说的没有听到,所以重说一遍,使后来的听众有再听一遍的机会。
“旃檀香风,悦可众心”,旃檀出在印度牛头山,此檀很香。灵山会吹起华香,似旃檀香味,大众闻到很欢喜。华从天上落下,香风一吹,这个因缘使大地清净庄严,而这个娑婆世界六种震动,当时四部众(四众弟子、天龙八部等)都很欢喜,身心清凉快乐,自然舒适,大家觉得这种境界,从未有得到过。
旃檀,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收藏价值极高。檀香木香味醇和,历久弥香,素有“香料之王”之美誉。
《佛说戒香经》中认为檀香是最上等的香,世人通过檀香之气,以清心、宁神、排除杂念,既可静养身心,又能达到沉静、空灵的境界,证得自性如来。
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浴香(《纲目》)等
1白檀香:为表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色者。2黄檀香:为表面呈淡棕色者。3檀香:为各种檀香的统称。4老山檀:为印度老山所产者。品质最优。5老山块:老山檀商品加工成块状者。6老山条:老山檀商品加工成条状者。7老山片:老山檀商品加工成片者。
以上均以色黄、质坚实致密、油性大、香气浓厚者为佳。
《观虚空藏菩萨经》载有旃檀德尊者,其德之馨,若莲花之清香。故又称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救拔世间的一切苦难,众生如有愿望。向他礼敬,献花及烧香,旃檀香佛均可使善信随愿吉祥圆满。本香内含清凉白檀、紫檀、绿檀、红檀、黑檀,增益之熏陆香、安息香,吉祥之芸香草、红花、青木香等。
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上记载,龙脑、乾陀啰娑、娑折啰娑、熏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最上者,以此和合而烧之,可以通用于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共为九种法。
产地;檀香木属植物科中檀香科。檀香主产印度东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东南亚、澳大利亚、斐济等湿热地区。我国台湾、海南、云南南部有栽培。其中又以产自印度的老山檀为上乘之品。印度檀香木的特点是其色白偏黄,油质大,散发的香味恒久。而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所产。
上面的偈颂多数属于补颂。偈颂中看起来有些长文中是有的,有些是没有的,混合起来属于补颂和广颂,例“雨曼陀罗、曼殊沙华”前文有,“旃檀香风,悦可众心”前文没有,属补颂,“以是因缘,地皆严净”属补颂,“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前高度计,“得未曾有”前文中也有,“身意快然”是补充欢喜的意义。
庚二问他土六瑞为六。初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中道妙智)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依报)诸世界中,六道众生(正报)
生死所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趣因)于此悉见(趣果)。
六道众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阴。(色身)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正是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要往那边跑。有顶,谓三有之顶,原指非想非非想天。(但)长文云,阿迦尼吒天。盖指色究竟天也。因无色界,既无形色,光照所不及,故不可见。文云:……悉皆见之。则理应徧照无色界。
这里说有顶,色界全看到,连无色界的四空天也看到。无色界四空天既然无色,怎么能看到呢?该看到的,仗佛的神通,佛力加被,能使众生看到。
这使人知道他方世界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与这世界一样,三界统有。若没有看到有顶天,会以为他方世界没有无色界。
今此娑婆国土的众生,因佛放光遍照,悉见东方万八千世界中,六道众生依正二报因果苦乐等事,非常奇特,故名为瑞。
辛二问见彼佛及问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别地圆住,名之为圣。佛复最尊,故名圣主。说大乘法,决定无畏,故名师子。顿教纯大,故云第一。诠中道理,故声清净。顺实相法,故音柔软。无二乘众,故云教诸菩萨。
所诠次第三谛为深,圆融三谛为妙。称理当机,故云令人乐闻。遍在七处九会,故云各于世界。
两教(正说圆兼明别)八门,故云种种。不涉三乘,故名佛法。闻者即入佛慧,故名开悟。正与此土华严教同。
这四个偈颂是赞说所见的诸佛说法,三宝出现。在释迦牟尼佛的白毫光中,还看见了圣人中之主,犹如兽中狮子一般的诸佛,他们在为众生演说最为微妙的经典。佛的声音非常清朗,非常柔和,以这种动听悦耳的声音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这些法音的深奥微妙,使众生百听不厌,深信不疑。同时,他方世界的每个佛也都在各自的世界中以这样的清净微妙法音,讲说正法。由于众生有种种根机和种种习气毛病,所以,诸佛以无量无数的比喻,揭示了佛法真谛,开导众生觉悟。
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出世圣人,佛在诸圣当中最尊最胜,所以佛是圣主。圣中之主,犹如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法是无所顾忌,也就像狮子吼。正如永嘉禅师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佛陀能断众生一切疑惑,使他们都由凡入圣,所以这里用师子来比喻佛陀。
佛陀说法,必须要因缘具足,也就是要以佛陀的大悲心为因,以众生的乐欲为缘,以无量譬喻显明佛法,使众生都能听了佛陀的开示而悟入佛之知见。
佛陀的法音非常清净而微妙,言词无比流利而圆满,既响亮又柔软,悦耳动听。每一个人都欢喜那种声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种声音来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
“梵音深妙”,这种清净之音非常深妙,使一切众生都欢喜信受。同时,他方世界的每一位佛陀也都在他们的世界演说正法。
佛有八音:极好音,赞叹佛说法的音,好到至极。柔软音,很柔软,听起来很舒服。合适音,和合而调适,使人听起来很自在。尊慧音,佛是最尊贵的,说出的法音听起来使人生尊重心,会使人开发智慧。对佛生起尊重心,而会开发智慧。
不女音,佛说法声音虽很柔软,但雄壮庄重,不会有轻佻的情况。不误音,佛说法的口音,不管讲多久,说出的口音的道理、音声不会发生错误,不会口不从心。深远音,不管多远,听起来好象就在面前,清清楚楚。不竭音,佛的声音说不完,不会尽,无论讲多久,声音不会竭尽。
佛有此八音,所以赞叹佛说法的声音,“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清净”是总赞叹有八音,“柔软”是八音之一。
“开悟众生”指开发众生的佛性智慧,使他们明白内在的如来德相,就象一个金矿,假如你不把它开发出来,那就永远拿不到真正的黄金,这比喻人本来具足佛性,被无明覆盖,可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但是如果有缘遇到善知识为我们点破,谆谆善诱,而以智慧光明来了解一切佛法,那就可以依教奉行而返本还原。
辛三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若人遭若者,开声闻乘也。遭苦而能遍厌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厌集(烦恼),乃能感佛,为说涅槃,从此修出世道,永尽苦际。所谓知苦故断集,慕灭故修道也。
若人有福者,开辟支佛乘也。支佛百劫种福,故云有福。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也。
若有佛子者,开事六度菩萨乘也。有大慈悲,堪绍佛种,名佛子。六度事广,名种种行。志求作佛,名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故名净道。此以道谛为初门,正与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这三个偈颂用现在通俗话来说就是:如果众生遭受到各种苦难,厌离衰老、疾病和死亡,那么,佛陀就会为他们讲说涅槃寂灭、清净解脱的方法,从而使他们度脱无边的苦海。如果众生积德行善、广种福田,同时还能供养诸佛,一心追求殊胜的妙法,那么,佛陀就会为他们宣讲十二因缘的佛法,使他们观察世间缘起因由,景物人生的本质,从而获得开悟。
如果佛弟子,止恶行善,持戒修福,追求至高无上的真理与智慧,那么,佛陀就为他们将讲说最极殊胜而清净的菩萨道。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这三个偈颂是请问他方国土的佛陀为那里的四众弟子说法。第一颂叙述所看到的佛陀为声闻说四谛法;第二颂是阐述所看到佛陀为缘觉说因缘法;第三颂是描述所看到佛陀为三界菩萨说菩萨法。声闻,是听闻佛陀的法音而证悟阿罗汉果位的圣人;缘觉,是未必有佛陀出世,靠自己的智力,观十二因缘而证悟的圣人;看到飞花落叶而悟到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的无常变化,而证得的辟支佛果。
这两类圣人都是小乘人,因为只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努力修行的,最后,佛陀为菩萨讲六度四摄的大乘菩萨法,菩萨为因,佛陀是果,果必从因来,圆因必证佛果。
辛四结前开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是结前。今当略说,是开后。这句颂文在这里具有转折性的作用,它总结了前面的问话,而又为下面的问话做了铺垫。弥勒说到这里对文殊说,我在灵山会上所见所闻就是这。那所见的千亿那么多的事,我下面还要简略地说。
辛五问他土修菩萨行。正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同。文分为三。初总问,二次第问,三杂问。次第拟同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壬今初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恒沙具云恒河沙。亦云殑(qíng青)伽沙。阿耨达池。东银牛口,流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口,出缚(fù)芻河。北颇胝(zhī)迦师子口,出徙(xǐ)多河。殑伽河沙细而多,佛说法处近此河,故以为喻。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其沙幼细如面粉。发源于雪山南部,合大小无数支流向东南奔驰五百里,而入大海。恒沙流域一带平原,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中心;佛说法每喜欢用恒沙的沙,以譬喻极多之数目。
这句颂文是总括性的叙述诸大菩萨追求真理的因缘。这里的“种种因缘”是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机和不同的习气毛病,所以佛菩萨要以无量种比喻来为众生说法,使他们得以明白真正的佛法真理,而鼓励他们要勇敢坚毅的走上证悟菩提的阳光大道。
壬二次第问为六。初问施,二问戒,三问忍,四问进。五问禅,六问慧。癸今初﹙7宝8珍﹚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nian音年)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lanshun音兰吮)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初四偈,是问舍财。第五偈,是问舍身。身肉手足,是内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问舍命。舍头目即舍命也。
前面是总问,从这里开始就次第请问关于菩萨六度的方法,颂文叙述所看到的菩萨修行六度中布施方法。他们在各种珍宝如金银等都奉献出来,甚至连自己家里的佣人、车子包括那些装饰豪华的高级车辆也都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布施,成佛解脱是三界当中最彻底而圆满的解脱,三界当中的六道众生如果能以成佛为志向,并为此而精进努力,那么,他们必定会受到诸佛的赞叹。
「宝饰辇舆」,宝饰辇、宝饰舆,这是两类东西。用宝庄饰的辇,用宝庄饰的舆。这「辇」在古代,汉朝的时候,天子皇帝才可以坐的车,称之为辇,那得有珍宝的庄饰的。「舆」是什么东西呢?舆是没有轮,这也是个车,但是没有轮。没有轮,也是宝庄饰的,这是轿子,用人来抬的,用这样的东西来布施。
在佛陀的白毫光中,我还看到有的菩萨以驷马宝车、栏楯花盖等装饰华贵的宝物进行布施。我还看见一些菩萨为了获得证悟无上菩提圣道,而以自己的肉体、手足甚至自己的妻子进行布施。我还看见有的菩萨为了追求佛的无上智慧,欣然将自己的头颅、眼睛,乃至整个躯体也拿来布施。
这段颂文是讲布施,金银车马等宝物是外物的布施,而身体的肉、头、目等是内在的布施,妻子、女佣是内外施,可见,菩萨的无私是要割舍的,这一切都施舍掉了,世间还有什么好贪著的呢?
上面是布施物品,还有所施的人这个颂文中没有指出来,一般布施有二层含义:一、因出于恭敬,所以布施供养诸佛和师友;二、因出于悲悯,所以施济贫乏,解救他们的求不得苦等。布施的时侯大家都欢喜欣乐,而不是勉强的割舍。回向佛道,就是在布施给人的时侯,不见能施的我,不见所施的人,也不见所施的东西,三轮体空,才是不住相布施,所以不贪著福报,这就是回向佛道的布施。
总而言之,佛陀常说;诸布施中,法布施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换句话说,用财物来布施给需要的人,这固然可以解救贫穷人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无法拔除人们生命苦难的根本问题。只有佛法的供养,以自己身心供养给诸佛和一切众生。
把身体交给佛教,将心交给一切众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愿求无上正觉,教导给他们佛法,让他们明因识果,行善驱恶,开发他们自己内在的宝藏,见自己本来面目,这才是从根本上就拔出了众生的苦难,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癸二问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约出家论持戒,比丘戒最尊。以五篇七聚(行事鈔?篇聚名報篇:「問:『……請知五篇七聚名相如何?』答:『言五篇名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言七聚者:一﹑波羅夷,二﹑者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羅,七﹑者惡說。』)于诸戒中最尊最贵故。又出家约诸王者,以贵例贱,以胜概劣。非谓戒度局在人王(始为尊也)。
这两个偈颂是菩萨修持戒波罗蜜的情况。弥勒继续问:文殊菩萨啊!我还看见许多国王都到佛陀居住的地方寻问关于无上圣道的真理,经过佛陀讲解之后,这些国王纷纷舍弃享乐的国土和所有宏丽雄伟的宫殿和臣子、妻妾,剔除自己的须发,穿上了出家人的袈裟,跟随佛陀一心一意的修行去了,这就是能够严持净戒的表示。
《法华文句》言:「在家施易戒难,出家施难戒易。」故此二颂,是约持戒问。王,是人道中最尊贵者。「诸王」出家,是以胜括劣;非独王族,始可出家。今见诸王,是指普明王等。《五王经》言:「昔有五王,互为亲友,其中一王,名为普安,正信佛法,行菩萨道。见余四王,贪恋五欲尘劳,内心悲悯,广设方便,劝诱诸王,共诣佛所,问无上道。」佛为诸王说:世间无常,众苦逼恼等法,诸王闻法,顿证初果。「便舍乐土,宫殿臣妄」,从佛出家,「剃除须发,而披法服。」持佛净戒,成就戒波罗密。
“法服”,合符佛所制定的福田衣。
癸三问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独处)闲林邃谷,恶人恶兽,耐忍无嗔,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即第一义忍。
这一个偈颂是讲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情况。弥勒菩萨说:我还看见有的菩萨以出家和尚的面目出现,他们独自呆在空闲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地读诵经典。在安静的地方学习经典,研究佛法,这种谛察法忍,能摄一切忍,这就是忍辱的意义。
癸四问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类。这个偈颂讲菩萨修行精进波罗蜜的情况。因为勤求佛道而发起猛利的乐欲,目标远大,意志坚定,进趣不息,于是就进入深山老林之中,冷静地思考和体悟佛法的真理,这叫被甲精进,这是以被甲入阵接战的勇猛来比喻菩萨努力精进的情况。
第一个是披甲精进,就像将军要出去作战,先要披上铠甲,所以叫做披甲精进。
第二个是加行精进,加行就是开始行动了,不断地在实践这件事,那叫做加行。
第三个是无下。这个无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轻视自己;不要说:「我没有善根,我不行呀,这件事我做不来。」不是,菩萨不轻视自己,「我能得无上菩提;我能广度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信心。
第四个是无退,这个无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行菩萨道的时候,肯定地说,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困难,很多不容易突破的事情来障碍你,使令你不能够成功。但是这位行菩萨道的菩萨,不退;心不退下来,我一定冲破,一定冲过去,慢慢地想办法,终究是要成功的,所以不退下来,这也是不容易。
第五个是无足。因为你不断地努力,你总会有多少成就了;有多少成就以后,不要满足,不要因为。好,我不错了!我成功了!我比人强了;不这样执着,要继续地努力,要后后,还有殊胜的功德等待你去成就,所以不要生知足想。这样,这个精进波罗密就可以成功了,可以成就了。这把精进的意思说得非常的圆满。
深山寂静,远离都市尘嚣,最宜修行办道。故菩萨比丘乐居深山,以便「勇猛精进」,一心思唯实相理,求证佛道。亦被佛光所照,而为此娑婆国土众生所见。
在《摄大乘论》上说,在行六波罗密的时候,这个菩萨当然他没得无上菩提,他不入无余涅盘,他还在众生的世界行菩萨;行菩萨道,他就一定会得到一个异熟果的,精进波罗密得的是什么异熟果呢?他说是「众生主」,这个「众生主」是什么话呢?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现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团体的领导人,叫众生主。
癸五问禅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初一偈,问修世间净禅及观练熏修等禅。第二偈问出世上上禅。所谓首楞严三昧,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也。
初中言离欲者,离下界烦恼,得根本初禅,此禅则浅,故但得五通耳。
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前五通是不究竟的,天人也有五通。
菩萨断了见思惑,即可得漏尽通,是为六神通。破无明、证法身,则漏尽通更为深入。这里只说五神通。
禅定;一切修行法门都是修禅定。禅定有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世间禅;即四禅八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叫做四禅八定。如修四禅八定而生起爱着之心,不求舍离,不往上进,就不能超出三界,所以佛经里把世间禅称作“味禅”。
“瑜伽菩萨戒”、“地持菩萨戒”把菩萨修行禅定时,对世间禅生起爱着而成为“味禅”的,都制为戒条,作为犯戒。如对禅定不生爱着,即为“净禅”,就能超出三界。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有三类: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若依佛法而修,可以超出世间,成为出世间禅。若依世间法修,则成为世间禅。
关于世间禅四禅八定的修法,可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五、六两卷。若是六妙门、十六特胜,可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七卷。
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门者。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岂同上也。
此六通言妙门者。涅盘为妙门。谓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
一家所明。有十种六妙门。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门以为次者。此六门既是亦有漏亦无漏禅。于余亦有漏亦无漏禅中。浅而且局。故以为次也
十六特胜定义.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
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通明禅”是指辨通明禅。此禅竖深横细。定观精巧。过于特胜。故次后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后辨者。此禅虽是实观深细。而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
通明禅可读第八卷。若依之修行,都可以超出世间。
出世间禅总不出“观、炼、薰、修”四个字。
1观;禅有九想观、八念处、十想观(为观禅的坏法观),还有八背舍(亦作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为观禅的不坏观)。
2炼禅;从四禅八定而证得灭尽定(亦作灭受想定),称为九次第定,成为净禅,而超出世间。
3薰禅;“师子奋迅三昧”,以师子的勇猛来譬喻修九次第定。
4修禅;还有一种叫“超越三昧”,可以不按次第而修。
出世间禅,三乘共修,都能由此超出三界而证出世间的三乘圣果。出世间禅的修法,可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九、十卷。
出世间上上禅,是菩萨所修,能够成就佛果,在《菩萨地持经》和《瑜伽师地论》都有详细说明。
《菩萨地持经》里说,菩萨道所修的有九种大禅定:①自性禅,②一切禅,③难禅,④一切门禅,⑤善人禅,⑥一切行禅,⑦除恼禅,⑧此世他世禅,⑨清净净禅。
一切禅──又称自在禅。
一切门禅;出世间上上禅的首楞严王三昧。包含一切修行法门,这一禅定成就了,一切禅定都成就,一切功德都成就。
善人禅;为有上上善根的人所修。
一切行禅;行住坐卧四威仪都在禅定中,所以能在禅定中赞叹佛的功德。
除恼禅;这一禅定成就了,智慧开发,就能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一切烦恼。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究竟成佛,亦由这一禅定开发出来的智慧所成就。
此世他世禅;不但自利,还能利他。不仅自己得到究竟的功德,还能加持众生得到此世他世的安乐。使众生当生离去一切苦恼,而得安乐,将来得到解脱,得到究竟的安乐。
清净净禅;所有烦恼惑业已断尽,而得到菩提的清净之果报。第二个“净”字,说明由般若智慧的观察,连净相也不可得,即般若三空之义。
这两个偈颂讲的是菩萨修行禅定波罗蜜的情况。禅定度从离欲开始,也不是说到禅的本意,“离欲”舍离世间的五欲,无论是财、色、名、食、睡,或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得舍离,才能修习禅定。
那些离欲之人,经常在空旷郊外修习禅定,豪无间断,从而获得了天眼等五种神通。还有一些菩萨,安住在禅定中,并专心一意,恭敬合掌,以千偈万颂来赞叹三世十方一切佛的功德。
这个离欲,是远离色等五欲之乐,身心闲静,谢绝外缘来修习禅定,已经证得初禅,能超欲界,如再深入的修习,就会启发天眼等五神通,这是安住禅定。这只是五通,而没有漏尽通的人,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佛陀的境界。接着以般若智来指导和修习禅定,合掌赞佛,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安住定中,这是办事禅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