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亲历一次挑战美国的禁飞区飞行

发布时间:2018/1/2 19:19:28   

华语军事专栏作者

顾正龙

年初春,记者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所谓“不同寻常”,是因为此次采访活动,不仅仅是我平生第一次有机会乘坐直升飞机,而且是乘坐的是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空军一架没有机舱门的残破的直升飞机。

伊拉克新闻中心在邀请常驻巴格达的10多名外国记者时称,此次飞行的目的是去伊拉克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的边境地区进行采访。然而,真正的企图是挑战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伊拉克领空划定的“禁飞区”。很显然,萨达姆当局是要利用外国记者乘坐伊军方提供的直升飞机,在“禁飞区”上空进行一次冲破禁飞制裁的一次冒险。这也是自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空军飞机载着外国记者首次冲破禁飞制裁的一次飞行行动。

众所周知,自年以来,伊拉克上空已经听不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只有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委会员”(特委会)的飞机经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的特别许可,偶而能在伊拉克领空飞行。美国及其盟国曾一再警告:如果伊拉克的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如果升空闯入“禁飞区”空域,美国就动用战斧式巡航导弹将其击落。

我作为新华社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在接到伊拉克新闻中心参加此次采访的邀请后,一时拿不定主意,去还是不去?驻巴格达外交使团的一些朋友曾善意劝告说,还是不去为好,理由是在“禁飞区”上空飞行太危险,伊拉克当局会不会拿外国记者的生命当试探气球去冒险?

谁也不能保证多国部队对飞机不会采取行动。况且,伊拉克受制裁多年,伊空军驾驶员已很久没有驾驶飞机经验,加上由于制裁,飞机缺少零配件和必要的维修,在他们业务生疏的情况下重操旧业,保险系数太差。说不定,没有被美国导弹击中,倒可能因飞行事故而送命。

权衡再三,出于记者的使命感,我决定还是冒险闯一次。作出决定后,我报告了当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出任我国中东特使)。搞调研出身的孙大使支持我参加这次采访活动,并鼓励我通过采访了解更多情况。同时一再嘱咐我:一路小心,结束采访回到巴格达时,务必打电话给他报平安。

低空闯进“禁飞区”

年初春的某日清晨,十多名常驻巴格达的外国记者驱车来到巴格达以北35公里处的“塔基”空军基地集合。来到基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架发动机已启动的军用直升机。一位空军军官做了简短欢迎致词后就要求记者分成两组,分乘两架直升机,准备起飞。应邀参加这次冒险飞行的除了新华社记者外,还有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埃及中东社、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英国WTN电视台和伊拉克电视台的记者。

此时,不知是担心飞行安全还是开玩笑,路透社的摄影记者法里赫突然说,最好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的国旗标志绘在机身上,以表明机上乘客是这些国家的记者,他说这4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此可以免遭美国导弹袭击。

记者登机后看到,机上有3名穿军装的伊拉克机组人员:驾驶员、飞机维修人员和持枪的安全员。直升机晃晃悠悠地在马达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升至约米高空时向南飞去,然后由南折西飞行。飞机发动机的噪音震耳欲聋,在机舱里对人讲话需大声吼叫。飞行了约两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离伊拉克—约旦边境不远的安巴尔省的“路特拜”军用机场加油,稍作停留后继续飞行。

此时,同行的记者才了解到,出于安全考虑,直升机到目前为止实际上一直是沿着北纬33度“禁飞区”界限北侧由东往西飞行,并未进入“禁飞区”范围。不过,再次升空约15分钟后,直升机突然改变方向并降低飞行高度,几乎是擦地飞行,如前方遇有小土丘,直升机才拔高而起,一起一伏,虽然刺激,却不好受,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要出事的感觉。直升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舱门大开,此时我发现,飞机离地面最近时仅一两米左右。据机组人员说,飞机之所以要低空飞行,是为了躲避美国的雷达,好在穿越“禁飞区”的时间没有超过30分钟。

从巴格达的“塔基”机场起飞,包括中途加油和休息,将近4个小时的旅行,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距伊拉克—沙特边境仅4公里的“阿尔阿尔”军用机场。下了飞机后,机组人员告诉我,如果不是为了绕过“禁飞区”领空;从巴格达直飞阿尔阿尔实际上仅需一个半小时。

参加这次采访活动的外国记者中,当时有一种奇特而微妙的想法:由于中国在联合国享有的特殊身份和声誉,认为与中国记者一起乘坐飞机安全系数可能比较高和保险,美国人不敢对飞机怎么样。连伊拉克新闻中心的官员也持有类似看法。所以在采访结束后,陪同的新闻中心官员应许多记者同行的要求,建议新华社记者顾正龙换乘另一架直升机,让飞机飞来时没有与我同机的记者也平均分享一下宝贵的安全系数,听完解释后我只好从命,换乘另一架飞机。

从中我能体会到的是,所有来采访的记者都意识到此次采访的危险性有多大,希望归途平安,不要出事。记者一行终于在当天深夜平安回到巴格达,当我刚跨进分社驻地大门时,就接到了孙必干大使的电话,他告诉我,他一整天在跟踪有关这次采访的消息,并一直在为我担心,他为我平安回来感到欣慰,让我好好休息。我为孙大使对新华社记者的关怀深为感激。

“禁飞区”的由来

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禁飞在内的制裁决议。根据决议,当时除巴格达与约旦首都安曼之间的航班仍予以保留外,所有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不得飞往伊拉克。次年1月,巴格达与安曼之间的航班最终也被取消。

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英国和法国为监督和限制伊拉克军队的行动,单方面在伊拉克境内北纬36度以北和32度以南的领空设立了两个“禁飞区”,即禁止伊拉克的军队和飞机进入该领空。年9月3日,美国又以伊拉克在其北部由西方单方面划定的安全区内采取军事行动为由,宣布扩大南部“禁飞区”,即把原先规定的伊南部“禁飞区”,从北纬32度延伸到33度,一直推进到巴格达市郊。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则强制性地把自己飞机的飞行范围在伊拉克领空向北推移了公里。

美国声称,扩大“禁飞区”就是要大大缩小伊拉克军事活动范围,使其难以进行陆地和空中的联合训练,并且使这个“禁飞区”范围内的两个伊拉克空军基地失去作用,而盟国军队将有更多活动余地来对付伊拉克在南部地区的任何“冒险行动”。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年9月就宣布,伊拉克不再承认其领土内的两个“禁飞区”,并命令伊拉克防空部队如遇到美国及其盟国的飞机就给予打击。

解除禁飞制裁的呼声

自年以来,伊拉克领空很少能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只有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委会员(特委会)的飞机经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特殊许可,偶而在伊拉克领空飞行。

年9月29日,伊朗军用飞机越境轰炸伊拉克境内的伊朗反政府武装人民圣战者游击队基地,伊拉克空军的飞机随即出现在这一地区周围上空。伊拉克官方报纸《革命报》当时发表文章强调,一旦伊朗飞机再次侵犯其领空,伊拉克将不顾西方禁飞制裁,动用战斗机以及其它手段进行自卫。

伊拉克强调,任何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对外来侵略进行自卫并不违反国际法,也不违反安理会的任何决议。对此,美国国防部扬言,如果伊拉克的飞机进入“禁飞区”,美国可能动用巡航导弹再次袭击伊拉克。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随即被派往海湾水域。

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对西方大国在伊拉克设立两个“禁飞区”越来越不满,甚至参与禁飞的法国政府也于年12月28日发表声明宣布,法国决定不再参加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上空进行的侦察巡逻行动。伊拉克当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伊方表示,法国宣布退出在伊北部“禁飞区”的军事行动表明,禁飞行动是美国单方面的决定,是违反国际法的,同联合国有关决议毫无关系。

包括德国、俄国、法国在内的五家欧洲航空公司和约旦等阿拉伯航空公司曾多次向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解除对伊禁飞制裁,允许它们的飞机在“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下向伊拉克运送食品和药品。

自年初美伊武器核查危机爆发以来,经联合国制裁委员会的同意,先后已有俄国、埃及、冰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摩洛哥、卡塔尔等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先后派飞机飞往伊拉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以及法国、土耳其等为调解核查危机的特使也都是乘坐专机抵达巴格达的,这使巴格达沉寂了多年的萨达姆国际机场渐渐繁忙起来。

想当初,为采访由武器核查危机而引发的“沙漠惊雷”军事行动,数百名各国记者,其中包括从北京赶来的新华社记者组纷纷赶赴巴格达。但由于禁飞制裁,他们不得不从约旦首都安曼由陆路跋涉近千公里路程抵达巴格达。他们由衷地发出尽快解除对伊拉克禁飞制裁的呼声,以让访问巴格达的人直接乘飞机旅行,而免受陆路乘长途车达一千公里的颠簸劳顿之苦。

年,我最后一次离开巴格达时,终于坐上了飞机,回想多年来,我多次出入伊拉克都是乘长途出租车在巴格达和安曼之间积累的辛劳,感慨万千。

-END-

华语军事专栏作者

顾正龙

华语经纬(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对外部阿拉伯文新闻终审发稿人、新华社开罗分社、大马士革分社、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凤凰卫视驻中东首席记者。现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智库理事、中阿友协理事、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理事。

华语军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s/145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