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曼 >> 安曼风俗 >> 本刊特稿曹颖轶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融
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融入中亚价值链研究
《生产力研究》No.11.
曹颖轶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文章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首先概述了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的内涵和特征,融入中亚价值链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梳理嵌入中亚价值链模式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设计优势、销售优势,建立渠道、品牌运作、通过品牌效应,施行精加工等方式嵌入中亚五国价值链。既可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又可加快民族地区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
价值链;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嵌入模式;中亚
西北民族大学校级规划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民族地区与中亚经济空间相关性、协同效应及合作研究”(xschzl-2);中央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年,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国家为主,人口总量占全球63%,但经济总量却只占全球的29%,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我国及中亚国家经济带来许多机遇与契机,将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嵌入中亚价值链中就是带动双赢局面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面对日益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如何与中亚价值链形成良好的嵌入,如何在价值链中与中亚五国的经济积极互动,不断调整融入中亚价值链,创造、保持、捕捉价值?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价值链的内涵与文献综述(一)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的内涵关于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的概念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可以分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色产品产业。少数民族地区从字面解释,中国是一个汉族占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其他民族相对于汉族即为少数民族,从而他们聚居的区域称为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就是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聚集区的特色产品,所形成的产业也就是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任何民族区域都必须以区域特色为基础构建区域产品。特色产品即包含本区域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产品,而生产这些特色产品的企业所形成的产业即特色产业。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特色产业是依托当地独有的资源、环境、技术和人工,以特色产品为品牌,特色产品生产企业集聚带来规模优势,这样的企业并不一定要在少数民族区域内。经济学家对特色产品产业的定义是本区域内拥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稀缺性的产业。文中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基于地域、相对优势和产品所蕴含的特色。
产品产业价值链首先由波特(MichaelE.Porter)在他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他认为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利润就要增加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在这一过程中,联合企业内全部有差异但彼此存在联系的生产经营流程所形成创造价值的增值过程就是价值链。寇加特(Kougut)拓展了价值链,他强调生产技艺、所需资源、机器和人工融合在一起,把这些条件通过组合从而形成最终的产品,最后通过市场完成价值循环。在他的这一流程中,企业可能只参与某一环节。约翰.沙恩克(JohnShank)和菲.哥芬(V.Govindarajan)认为任何产品产业价值链都应该包含从上游供货商提供原材料到将成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彼特.海恩斯(PeterHines)认为产品产业价值链是形成实质价值的递送线,他将所有与产品生产过程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企业都囊括为价值链的一部分,也就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做配合从而构成价值链。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价值链理论由雷波特(JeffereyF.Rayport)和斯威尔克拉(JohnJ.Sviokla)丰富为虚拟价值链,他们的理论将价值链升级为信息化的虚拟商务世界和可被感知的物质世界。
国内学者文嫮()讨论了产业集群的嵌入模式,传统产业通过订单贸易、代工等多种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通过自身的技术嵌入全球价值链中。[1]张天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测算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多国嵌入性影响企业重构价值链治理模式。[2]章韬等()基于需求侧“技术复杂度偏好”,考察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产品复杂度的影响。[3]魏龙等()研究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均强于竞争性,中国占据了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4]李跟强()从增加值流转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各区域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各区域在-年逐步由内向型垂分工转向外向型垂直专业化生产。[5]李建军等()年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研究了制度质量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影响,应着力完善制度质量。[6]王聪()提出投资合作是以互联互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部分,为此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工与合作,以融入全球价值链。[7]
产品产业价值链实质就是波特所定义的企业价值链向企业外的延伸。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指单个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的集合。而在产业价值链中,产品价值是由不同的生产单位或流程所决定,各个生产流程不仅决定着本环节价值,还会决定整个产品的价值。而生产活动越来越不会局限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生产,可能由外包、分工、组合的形式构成,所以产品产业价值链是涉及生产某个产品的所有企业的联合,是多个企业产品价值链的联合,是产品创造和增值的联合活动。
(二)产品产业嵌入价值链模式围绕着产品产业嵌入价值链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嵌入位置和嵌入程度两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传统产业往往采取代工,订单贸易等形式嵌入价值链;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通过技术贸易模式嵌入价值链。产品产业嵌入价值链的模式可以从上、中、下游来划分,分别看其带来的附加值的多少。价值链的嵌入模式有些学者认为有四种,接单产品组装、接单加工生产、设计生产加工和自由品牌生产加工。一些学者通过测算,发现原材料生产以及能源开采等部门居于价值链的上游,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等居于下游。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制造业分别处于价值链的上、中、下游。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范围最狭窄的界定来自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苏联时期,这一界定在国际上也广泛使用。在此基础,中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在以上特定的区域,为了使商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完成某些商品的生产,解构不同企业对于某一商品的整体生产经营流程为一系列分工、外包和组合,不同企业参与不同或类似的生产环节,以达到合作生产和产品增值,这一过程就是中亚价值链。
文中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价值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嵌入中亚价值链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找到合适的嵌入模式。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实现特色产品产业嵌入价值链,以及嵌入价值链中的哪一个环节。最终做大,做强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
二、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融入中亚价值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融入的可能性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交流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体现在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如与中亚穆斯林国家合作交流生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民族服装、民族医药以及民族工艺品等,开展民族村寨保护活动和发展特色旅游,加工特色农产品,多方位全领域深度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并且为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与中亚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平台。
第一,地理形势占优势,处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与中亚五国距离较近,对交流以及贸易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在文化设计方面,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如穆斯林孟加拉帽、男女式长袍等的设计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但除了个别生产少数民族产品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设计方面有着优势外,其他小的企业并没有优势。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的附加值比较低,如青海穆斯林服饰企业主要是生产和加工,处于微笑曲线的生产和代工阶段。第三,穆斯林服饰及用品的生产企业,如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拥有资产近4.2亿元,员工多名,年产值2亿多,年出口占总产量的90%以上,“布哈拉”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约占25%,无论在中东还是中亚都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第四,中亚五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经济、社会等发展都强于中亚五国,总体劳动就业情况好于中亚五国。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较早,义务教育普及较早,中国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比中亚五国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要高。根据图1可以看出年我国制造业人均收入高于世界平均值22左右,而中亚五国制造业人均年收入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亚五国的劳动成本低于我国的劳动成本。
图1以当年世界平均值为的各国制造业人均收入
注:数据来源于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白脉软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s/1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