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唬不听话的中国熊孩子,用一句“大灰狼”来了,也许好使。要吓唬日渐膨胀的鹰酱,用一句“本.拉登”来了,立马鸦雀无声。而这几年要让全世界都胆战心惊,估计只有IS有这个本事。动辄将人质斩首,将抓获的约旦飞行员烧死,对异教徒和无辜百姓实施灭绝人性的屠杀,让几千年历史的古迹瞬间灰飞烟灭等等罪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这个以黑色为主色调的势力,短时间内攻城略地,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煞有介事地成立政府,以国家自居,一时间黑旗漫卷,乌烟瘴气。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它的残酷无情居然让“基地”组织都看不下去了,指责其毫无章法,违背教义,要求它斗争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滥杀无辜。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想要知道这股势力究竟从何而来,其头目究竟是何方妖孽,世界上那么多的极端势力,为何IS最为臭名昭著?
中东局势和有关伊斯兰的话题纷繁复杂,想要厘清并非易事。好在美国作家,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JobyWarrick)勇敢地站出来,以专业记者的素养,收集了海量信息,并以专业作家的文笔,凝练成《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年约旦国王特赦一批政治犯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头目,让整个伊拉克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七年后,当扎卡维死于美军空袭,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又把暴力带入叙利亚,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
除了两位“主角”,沃里克穿插了大量有关美国、伊拉克、约旦等政治实体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及其官僚体系在中东问题上的犯下了种种严重错误,把政客们用来遮掩的面具一把掀下。在全书的结尾,作者在表达了对西方世界的中东政策失望和应对举措不满之余,谨慎又无奈地指出消灭邪恶势力的希望所在——IS在疯狂扩张的同时也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它成于狂暴,也将亡于狂暴。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是一本可以迅速建立IS问题认知框架的指引手册。沃瑞克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更是锦上添花般将枯燥晦涩的政治事件写成了比肩肯.福莱特政治惊悚小说的精彩故事。作为年就荣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作者,这部新作为他赢得了第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
02我手下的人求死的意志,和你们求生的欲望一样强烈!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圣战士哈立德·伊本·瓦利德
为何是扎卡维?
和恐怖大亨本.拉登的出身以及成长方式大相径庭,扎卡维成长于社会底层,很早就成为了标准社会人:学识不高,坏水不少,心狠手辣,无恶不作。但青年时期扎卡维的邪恶,还只是流氓混混层面上的小恶。不过当尘埃落定,美国的情报专家与恐怖主义研究者回首伊拉克战争最初那些日子的时候,都会对扎卡维的战略眼光表示惊叹:他挑选的袭击目标,确实达到了散播恐怖的目的;他成功地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让美国在伊拉克不得不驻扎下去;他将整个阿拉伯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让这些国家对伊拉克局势持观望态度,离间了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他几乎恐吓了所有驻伊拉克的国际组织,让国际社会无法有效开展人道主义工作。扎卡维还恶毒地挑起什叶派和逊尼派相互斗争,让宗派冲突席卷伊拉克全境。他以一己之力,几乎挑战了整个现代文明社会,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建立起来的现代国际秩序在一个恶棍面前居然一度溃不成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都仅仅把扎卡维看成是本·拉登派驻伊拉克的地区级负责人,是恐怖大亨的马前卒而已。但事实上扎卡维从来都自行其是,并不听从任何人的差遣。他信奉的所谓“圣战”,完全是他个人的独创,这一点颇值得仔细研究。
本·拉登过去追求的目标,是把阿拉伯诸国从西方的腐朽影响中逐步解救出来,最终实现统一的“哈里发国”。拉登深知这个过程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所以他要创办培训“基地”,定期开班,培养骨干,山区包围城市,一点点积累力量。扎卡维的理想与本·拉登基本类似,只不过更为迫切更无章法,简单粗暴是最大的特征。他极度迷信暴力,热衷滥施暴力,以暴力胁迫普通群众,也以暴力方式吓阻恐怖同行。他给中东各国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基地”组织。简言之,是恐怖主义畸形发展到2.0阶段的产物。
在两人拍摄的视频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扎卡维的视频总是充满了暴力气氛:参加军事会议,阅读地图,手持机枪四处扫射。他从头到脚笼罩在一片漆黑当中,让人望而生畏。本·拉登也会灌制录像,但相形之下文雅得多。拉登的胡须泛白,长袍加身,并不急于展示武力,大部分时间都在宣扬某种理念,只有极少的时候会拿起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打出几发子弹装装样子。
拉登善用宗教的理论家来为自己的行径寻找合理解释,扎卡维也深谙此道。不过前者还带有一丝理论研究的气息,后者则是赤裸裸地宣扬暴力。扎卡维最深信不疑的理论,并非伊斯兰教的经典,他更喜欢某些曲解的部分,比如臭名昭著的《善用暴行论》。后者的作者阿布·巴克尔·纳吉(AbuBakrnaii)说:
如果圣战缺乏暴力,如果我们心存柔软,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力量的源泉。引导大众参与斗争,需要我们采取行动,也需要我们制造对立。唯有如此,人民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斗争浪潮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展开一场血腥斗争。死亡,方能牵动人心。当邪恶的力量在挑选执行者的时候,总是会选择那些头脑简单,偏执顽固的人。头脑简单,就容易被只言片语和断章取义所蒙蔽,容易被某种似是而非的“崇高理想”引入真正的歧途;偏执固执的人则往往陷入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狭隘视角中,一根筋的执行效率会远比一般人要高。对于扎卡维这样的街头混混,完美地嫁接了两大“品质”,他根本无法理解伊斯兰教的完整教义,只是选择了自认为合理的部分加以迷信;他根本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旦确立了目标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加以实现。没有健全的人格认知,没有正确的指引,没有道义的约束,所有的邪恶都被释放出来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这样的人正是恶魔最喜欢的代言人。
03极端具备了,紧接而来的是某些思想的灌输。
针对极端分子的监禁之地成为恶棍们发生思想巨变的理想场所。沃瑞克把这些监狱称为“圣战大学”。在这里,极端分子和一般人毫无差别地关押在一起,这非但导致普通囚犯受教唆而激进化,更促进了囚犯间互相沟通交流。扎卡维从喋血街头到立志建立哈里发国家的心路历程简直堪称圣战大学成长的“典范”。在监狱里,他师从“精神导师”麦格迪西,接触到宗教思想。可以想见,脑袋空空的扎卡维一旦被曲解的思想填充,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他毫不费力地为自己嗜血本性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出路,并由此建立起一个扭曲的世界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共同关押还产生了一批凝结下“深厚友谊”的恐怖群体。日后,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成为各类恐怖组织的骨干,相互勾结,互相策应,妖风四起。扎卡维和他的狱友在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时的全国大赦中获释;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则在叙利亚内战伊始时释放了一批恐怖分子,而这些人后来加入了不同派别的混战;IS发动的“毁灭大门”行动使数百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成功越狱。不出意外,上述人等全部成为邪恶中坚。
潜心研究宗教极端活动40余年的专业记者,黎巴嫩人拉米·胡里认为,扎卡维的变态行为,根本原因来自于他那一段监狱生活。他进一步指出:“’基地’组织也好、‘伊斯兰国’也罢,两大组织的关键人物都在阿拉伯诸国的监狱中完成了从普通人到极端分子的转变。”日后的IS头目巴格达迪也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军狱中“建立了重要的友谊和联盟”。
04为何是IS?
如果说在监狱里,扎卡维们完成了极端和宗教的结合,也不过是形成了恐怖的种子,真正要开出一朵恶之花,还需要有一片温床。恰好,超级大国和它的跟班们不遗余力地用战争开辟出这样的田地。
“美国的武力干涉加阿拉伯监狱,这才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茁壮成长的原因。”对于IS的起源,沃瑞克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它扎根的土壤是社会秩序崩塌的伊拉克,它接受的阳光则是伊拉克临时政府的无能、美国对伊拉克人民和文化的误解。”
在沃瑞克的描述中,小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IS崛起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方面,为了证明萨达姆包庇恐怖组织、体现战争的合法性,小布什政府不顾中央情报局证据不足的警告,把扎卡维塑造成假想敌,强调他的恐怖行动以及与本拉登的合作。美国高官鲍威尔早早放风出来说扎卡维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是罪大恶极的恐怖分子。没曾想在美国的宣传下,扎卡维一夜之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恐怖分子一跃成为恐怖分子明星,引起不少人追随仿效。恐怖分子的逻辑相当简单:既然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国务卿对他都如此高看,那么这个人肯定能力无边。美国人捧出了这个默默无闻的扎卡维,原本是想掩饰自己的战争行径,没想到造就了21世纪最为凶悍的一名宗教极端分子。
另一方面,伊拉克战争打破了当地原有的秩序,新的秩序却没能有效建立起来。美军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缺乏了解,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遭人反感,这把一些曾经倾向美国的当地人推向了另一面。与此同时,极端组织利用权力真空肆意生长,挑起不同派别间的新仇旧恨,而派别斗争中的分裂和暴力又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民众的恐惧,将暴徒吸纳进恐怖组织。
超级大国善于摧毁一个看不顺眼的政权,但并不清楚重建一个看得顺眼的政权所要面临的困难。沉溺于小时地面战将伊拉克军队全歼的军事胜利的幻境,对“阿拉伯之春”拍手称快大加支持。它只习惯于把武力输出到全世界,把一切都打碎,留下烂摊子让本地人来收拾。在世界上宗教矛盾最集中的中东地区,那些强人们建立的世俗政权,本是压制极端宗教势力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推翻的推翻,打倒的打倒,所产生的巨大政治空间并未由西方世界所幻想的“自由民主”来填补,而是给了极端势力最好的生长环境。
“历经‘去复兴党化’的伊拉克,简直就是恐怖主义的沃土。”
“占领当局的不作为就好像阳光雨露。美国人对于伊拉克文化的误解,仿佛阵阵和暖的风。有了这样的好年景,也由不得他扎卡维不开花。”
“没有那场‘革命’,叙利亚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地盘。”
“动乱扫除了许多障碍,我们这才有机会踏足这片可爱的土地。”
一个又一个被西方高科技飞机大炮崩塌的国家,成为扎卡维和他的追随者们梦寐以求的“宿主”。伊拉克战争,在一片废墟中走出了扎卡维;战争结束十年后,叙利亚战争,又在一片废墟中走出了巴格达迪。
05不过,极端宗教势力绝非真正的“圣斗士”,凶残无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内心虚弱的一种掩盖。参与过抓捕ISIS分子的特种部队指挥官约瑟夫就轻蔑地表示:“他们擅长恐吓手无寸铁的人,仅此而已。他们觉得自己英勇善战。但是,每到夜半我去敲他们的门的时候,他们都吓得屁滚尿流。”
多行不义必自毙更是这些邪恶势力的必然归宿。以宗教之名开展恐怖袭击,施行残酷统治,滥杀无辜可以蒙蔽一些人,却会引起最广泛的反对和抵抗。失去民心的任何军事力量和统治力量必将失败。
“历史上,许多‘圣战’组织都因为滥施暴行而招致人民反感,最后落得了灭亡的下场。”
“因为缺乏理性,这些组织自取灭亡。他们漠视民意,他们的极端、压迫与暴行让人民心生嫌隙。缺乏善意、同情与博爱,也是这些组织相继败亡的原因。”
“敌人没能打败他们,但是,他们却自己打败了自己。”
这是基地组织头目拉赫曼写给扎卡维的一封信中的内容。一个恐怖分子去教育另一个恐怖分子要守规矩固然荒唐可笑,但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时至今日,在各种力量的打击下,IS在军事上已经节节败退,但问题都解决了么?
埃及总统塞西认为,”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的暴力行径,不过是一场横亘在穆斯林面前的更大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已。问题并非在于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而在于意识形态——那些几百年来被穆斯林奉为圣训的思想和观点。他认为,要对这些思想和观点提出挑战,无疑十分困难。他呼吁发动一场”宗教革命“,把一个古老宗教从那些扭曲其核心价值的原教旨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手中拯救出来。
无法判断这是不是一把解决问题的终极钥匙,但总算在武力和逃避两个失败选项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无论如何,黑旗不能再飘扬起来了。
延伸阅读:揭开本拉登神秘面纱的巨著《末日巨塔》附录:扎卡维和IS大事年表年2月扎卡维和麦格迪西策划袭击边境的以色列哨所,计划夭折后被逮捕
年2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
年3月新君大赦天下,扎卡维被释放,离开约旦贾法尔监狱
年扎卡维辗转到达阿富汗求见本·拉登,但本·拉登并没有接见扎卡维,但本·拉登的副手觉得他也许能有用武之地,决定让扎卡维操办武装分子训练营。
年后,美军战机轰炸塔利班重镇,众多基地干部受伤,扎卡维受伤败逃到伊拉克东北部群山中的美军禁飞地,投靠伊斯兰护卫军,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组织
年10月美国驻约旦大使馆官员劳伦斯·弗莱被枪杀,凶徒被逮捕后声称为了报效基地组织和扎卡维
年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主张出兵伊拉克的演讲中提到扎卡维,说他是本·拉登的副手,其实当时扎卡维还远远没到这个程度,却莫名其妙地成了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理由之一,反而使得扎卡维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投靠者也蜂拥而至。书中写道“美国人捧出了这个默默无闻的扎卡维,原本只是想掩饰自己的战争行径。没想到,美方的无心插柳,造就了21世纪最为凶悍的一名宗教极端分子。”
年8月约旦驻伊拉克大使馆遭遇自杀式卡车袭击,17名伊拉克平民丧生;联合国驻伊使团主管塞尔吉奥·维埃拉·德·梅洛在运河酒店遭遇自杀式卡车袭击身亡;阿里清真寺发生爆炸,89人遇难。嫌疑人声称自己的上司是扎卡维。
年3月什叶派宗教节日上发生连环爆炸,死者数量达到人。各种证据显示幕后黑手是扎卡维。
年约旦情报局揭破扎卡维计划在安曼市中心实施大型爆炸的阴谋,“扎卡维的阴谋如果成功,可能会导致安曼市中心的多人死于非命”
年2月扎卡维未来的继承人巴格达迪(当年33岁)因加入抵抗被捕,入狱伊拉克布卡监狱
年4月美国人尼克·伯格被扎卡维斩首的视频公布于世
年12月巴格达迪因表现良好,危险程度较轻而被释放
年1月伊拉克进行史上第一次选举,投票期间,多起爆炸袭击导致44人丧生
年11月里维莎等人在约旦首都安曼的三家酒店分别执行了三起自杀式爆炸,60多名平民死亡。本·拉登的重臣拉赫曼代表基地组织谴责扎卡维的所作所为“让基地组织在逊尼派信众中声誉受损”并要求扎卡维立即停止对基地组织的抹黑行为
年5月美军根据情报在扎卡维现身的楼房投弹,扎卡维被炸死
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扎卡维曾经的手下,把组织更名为“伊拉克伊斯兰国”,原来的三把手巴格达迪成为新任领导。同年,“阿拉伯之春”之风刮到叙利亚,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出动武装镇压反对派,国内矛盾升级。巴格达迪领导的“伊拉克伊斯兰国”乘虚而入,参与分裂叙利亚,叙利亚反对派的成分变得极端而多样。
年巴格达迪宣布“伊拉克伊斯兰国”将与叙利亚极端势力合并,组成“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StateofIraqandal-Sham)
这是读影发作的
-第篇-
一个粗人,读些书,看些电影,
写些自以为是的文字
如果你也喜欢,请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白癜风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ms/1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