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曼 >> 安曼美食 >> 安能推出ldquo共生计划rdqu
老鬼邀您阅前思考
平台有平台的逻辑,物流企业有物流企业的逻辑。二者如何达到“共生共赢”?
来源:运联智库
作者:贾艺超,原文标题《大票零担新玩法,安能推共生计划,专线的春天来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仅供参考
自3月份复工以来,快运领域的头部玩家们动作频频,前有“价格战”、云招商,后有安能、顺丰接连发布新大票零担产品。一定程度上,“黑天鹅”事件促进了行业资源的重新分配,快运企业边界正逐渐突破。
全网快运本来便是从专线的基础上诞生的,只不过切走了一块适合快速标准化、产品化的小票市场。当前头部快运企业的创始人们,多数都有着专线的基因,对他们而言,大票零担也是较为熟悉的领域。因此,这些快运企业推出大票零担产品,与其说是突破边界,不如说是产品回归。
而这个过程中,大票零担运营的主体专线企业该何去何从?安能提出了一个“共生共赢”的概念。
去产能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因遭受疫情打击,第一季度国内就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随着疫情蔓延到全球,制造业受到较为长期的影响。而供应链的传导作用下,这种影响一定会向下游传递到物流行业,中小企业先是面临复工难题,复工后又面临订单难以恢复的困境。
这应该是中小物流企业经历的最难过的一个春天。
每天一睁眼,就面临着成本的支出,运营成本、低产值与回款周期的持续拖累下,企业现金流吃紧。这是广大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有些企业现金流算的很紧,根本经不起长达几个月回款周期的顺延。”不少物流人表示。
过去,由于物流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公路运输的核心力量专线领域而言,基本都是从“夫妻老婆店”发展起来的。受制于资金、同质化竞争、业务边界、人才等因素,专线企业的规模瓶颈很难突破。
如今,市场正加速整合,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只是一方面。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市场就已经有明显的产能出清的信号。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一年,上海专线就消失了20%左右。而随着国家对物流合规化的要求,对发票、物流园区用地、员工社保等方面的管控越来越严,这无疑将进一步压缩专线企业的生存空间。由此来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专线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是加速了产能出清。
进入去产能周期的行业,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如何淘汰竞争对手让自己成为“剩者”,是大多数物流老板苦思冥想的事情。可以看到,过去的几年无论是联盟还是融入平台,专线企业自发地寻找着组织。
此前,安能董事长王拥军在“运联:趋势与预测”大会上分析道:“中国多家上市公司里,利润低于2亿元的就有家,绝大部分企业就几千万元的年利润。而物流行业经过10-20年的奋斗,沉淀出了一大部分年收入在2—3亿元的腰部企业,他们本身其实并不差,只不过需要’穿上新衣服’,再有点‘新增长’。”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如今的重重困境下,专线企业路在何方?
再组织年前后,专线领域兴起联盟之风。专线企业自发地探索自救道路,进行了园区模式、同线路整合、落货模式等诸多尝试,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直到年前后,诸如德坤、聚盟、三志、运派等,通过线路、区域网、园区等整合方式验证市场,组建大票零担平台,才引起投资者对专线领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ms/1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