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中东政治约旦早期现代化及其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8/10 15:15:45   
北京治疗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文章来源

《阿拉伯世界研究》年第2期

内容提要

约旦早期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按意识形态划分,晚近发展的约旦现代化属混合型现代化;按起源来划分,约旦现代化属于外源型现代化。约旦早期现代化始于军事领域,并逐步扩展至政治、教育、社会等领域,军事、政治、司法和行政机构建立,民族国家框架初步形成。在约旦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殖民主义发挥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加速了国家和人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使旧有殖民体系被推翻。

关键词

约旦;混合型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

作者简介

李茜,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级博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受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青年基金项目“约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5XJC)资助。

正文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追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领域同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可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约旦素有“中东桥梁”之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旦仍处于半游牧状态,经济基础薄弱、形式单一,以发展农牧业为主。约旦社会以部落为基本组织形式,部落长老是实际统治者。当时,该地区缺乏专门的政治制度,依靠部落习惯法实行统治,每个村镇实行的法律各不相同,出现了法律、军事制度、军事法、部落习惯法、专制和伊斯兰教协商制度(舒拉)并存的局面。年,英国委任统治当局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约旦河以东为外约旦,约旦河西岸为巴勒斯坦。年以前,外约旦地区与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共同构成一个地理区域,归叙利亚管辖,不属于独立的政治实体。年之前,该地区被称为“约旦地区”,年至年外约旦埃米尔国期间称为“外约旦”,年至今称为“约旦”。

自年坦齐马特改革后,奥斯曼帝国开始变革图强,逐步走上发展现代化之路。约旦作为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也卷人到现代化浪潮中,20世纪初,约旦地区尚处于现代化萌芽期;年阿拉伯大起义至年外约旦建立后,该地区正式开启现代化进程;年外约旦独立,标志着约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

西方学界注重从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国家构建、部落、殖民主义等角度系统研究约旦现代化模式和进程。其中,从历史和民族国家构建角度,基于重大事件分析约旦现代化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保罗?朱迪尼和罗恩?迈克林的《约旦:社会变化对部落作用的影响》,马安?阿布?努沃的《外约旦酋长国的发展(~):约旦哈希姆王国历史》和《约旦哈希姆王国历史:外约旦的形成与发展(~)》,柯蒂斯?里恩的《过渡中的约旦:从侯赛因到阿卜杜拉二世》,阿隆?约阿夫的《约旦的形成:部落,殖民主义与现代国家》,以色列学者约瑟夫?尼禄和伊兰?佩普的《中东的约旦:一个关键国家的形成(~)》等;从政治和经济现代化角度研究约旦现代化进程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罗素?卢克斯的《约旦生存政治与制度:应对外部挑战(~)》,华威?孔勒斯的《年后的约旦:一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及迈克尔?菲尔德的《阿拉伯经济现代化》等;从宗教和社会角度研究约旦现代化进程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詹?艾瑞克?兰的《宗教或传统:阿拉伯世界现代化的缺失》,萨夫瓦特?罗姗的《身份问题中我们在何处:约旦青年模式》,吉哈内?塔贝特的《个人身份法中的女性: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

阿拉伯学界注重从政党政治、民主转型、身份认同、政教关系、女性参政等角度考察约旦现代化进程,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马哈纳?优素福?哈达德的《政党与政治文明:约旦的理想与现实主义倾向》,尼多勒?阿达伊拉的《约旦政治史: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阿卜杜?哈利姆的《约旦民主转型(~)》,阿布?沙阿尔的《约旦村庄与都会历史研究(~)》,阿莱.伊扎的《巴勒斯坦与约旦国家构建解读》,穆罕默德.萨利赫的《约旦女性的议会参与(~)》,加齐?穆勒黑穆的《伊斯兰运动对约旦政治改革的影响(~)》等。

中国学界对约旦现代化的研究多散见于历史研究类的著作中。彭树智主编的《阿拉伯国家史》分析了英国委任统治下约旦、外约旦独立、现代约旦的发展等情况。王铁铮的《中东国家通史?约旦卷》从现代约旦王国的建立、约旦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了约旦现代化进程。王林聪的《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从政教关系、经济发展与民主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约旦政治和经济现代化进程。冯璐璐在《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全球化的视角》中从全球化视角考察了约旦经济现代化进程。

本文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对约旦的早期现代化进行研究。

一、现代化理论与政治现代化

各国因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不可能采用完全相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从事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者只能概括出某一个地区发展的大致模式。经典现代化理论实证派代表人物亨廷顿注重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各国现代化进程,其理论集中体现在其对政治现代化的解读上。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三方面:一是权威的理性化,即由单一、世俗化、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宗教、家族或种族的政治权威,理性化的权威对外坚持民族国家的主权,对内坚持中央集权政府的主权;二是政治现代化包含政治功能专门化,立法、军事、行政和科学等专业化事务应由专门的机关去执行,使科层组织更精密、更复杂、更具纪律性,并且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三是政治现代化包含广泛的政治参与。

布莱克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五种标准,即社会中政治权力从传统人物转入现代化的领导手中的过程早晚;现代性挑战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社会在近代是否拥有领土和人口的历史延续性,是否经历过基本的人口和土地重组;社会是否经历过殖民统治;社会内部能否发展出适应现代性功能的制度。布莱克还认为,现代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现代性的挑战阶段、现代化领导的强固阶段、经济和社会转变阶段以及社会的整合阶段。

罗伯特?沃德和拉斯托认为,现代政体和传统政体的差异表现为“理性化的权威、差异性的结构,大众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能够实现各种广泛目标的能力”。

政体是政治现代化的最主要实施媒介,因此对传统政体和现代政体的对比实际上是对政治现代化目标的界定。这种界定与亨廷顿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具有相似之处。

中国历史学家罗荣渠从宏观史学角度将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首次提出以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并以此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他认为,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可分为资本主义类型、社会主义类型和混合型,且文化因素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创新性变革和传导性变革方式的差异,罗荣渠将现代化过程分为内源型现代化和外源型现代化,即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change)和外诱变迁(exogenouschange)。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现代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丹克瓦特?拉斯托认为,实现政治现代化有三个必要条件,即认同、权威和平等。“认同对民族来说是必要的,权威对国家来说是必要的,平等对现代来说是必要的。”亨廷顿则认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认为现代化包含的基本元素是民族国家和权威,承认外部挑战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于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保障和推动,也需要民众的政治参与。约旦的早期现代化也符合这些特征,一战时外约旦进入现代化萌芽期后,外部影响以及内部发展的各种因素互相作用,教育、社会结构及军事领域出现的现代化萌芽为政治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政治现代化进程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外约旦政权的建立既是现代化全面开启的标志,也是该地区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保障。

二、约旦现代化的模式

根据罗荣渠的理论,按意识形态划分,约旦早期现代化应属于混合型现代化,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在本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对上述两种发展形式的综合。混合型模式是尚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现代化模式,其特点是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奉行自由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政府实施计划和调节。根据布莱克的理论,约旦的现代化深受殖民统治的影响。殖民经历对现代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其发展模式倾向于从更现代的社会照搬现代观念和体制。同样,这类国家在最初阶段往往依靠殖民国家为其提供政治内聚力,即使独立后其政治结构、领土划定和其他方面仍残存殖民国家的政治权威。

混合型现代化的运作模式是“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二战后,美苏争霸在中东愈演愈烈,外约旦处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争夺中。混合型现代化国家以独立的民族国家为后盾,对已建立的中央集权政府进行完善,完全开放国内市场,借助英美援助,发展半食利经济。外约旦也利用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游走于西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充分利用外交红利,不仅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

如按现代化起源来划分,约旦属于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年独立以前的外约旦作为现代约旦哈希姆王国的前身,是典型的外源型现代化国家,是英国和阿卜杜拉?本?侯赛因利益交换的产物。外约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既有成就,以西方现代政治体制为参照物,借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外壳,结合其固有的哈希姆家族的统治力量,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但外约旦的议会只对国王和王室负责,国王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立法机构是国王的驯服工具,总理主要对国王而不是对国会负责。君主制国家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王室家族统治。

外约旦属于低度发展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传统结构受殖民主义破坏呈畸形化。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外约旦社会受到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形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二元结构。但外源型现代化并非完全受制于外部条件,其发展战略可分为自主的即非联系型发展战略(dissociativedevelopment)非自主的即外向型联系发展战略(associativedevelopment),或两种战略交替使用。约旦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自身特点,走上了非联系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联系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外源型现代化道路,突出表现在政治现代化方面。

首先,约旦现代化始于军事领域。外约旦以年阿拉伯大起义和后续的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革新,现代化自上而下推行。随着外约旦军事力量的增强,其军事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继而带动了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

其次,在外源型现代化的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国家即中央政权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无论是年外约旦政权的建立还是年现代约旦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规范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

再次,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约旦国王作为核心统治力量,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促进现代社会分化、平衡多元竞争,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安全部门建立起具有高度差异性和功能专门化的一整套组织体系,实现了政府内部结构的高度一体化。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国家理性化、世俗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最后,约旦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奉行温和、渐进的路线。年之前,外约旦的主要挑战是英国政府和国内贝都因部落力量与民族主义势力,为维护政权,阿卜杜拉国王对殖民政权奉行温和路线,支持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阿卜杜拉国王最初推行渐进方针,放弃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拒绝激进的世俗化,与部落酋长、宗教阶层等保守力量维持较为和谐的关系。外约旦对其境内的切尔克斯族人、车臣族人、基督教徒、非约旦籍阿拉伯人,如叙利亚人、内志游牧部落,以及德鲁兹人、库尔德人等其他少数民族也奉行温和方针。由于在军事、政治、经济乃至外交方面长期受到西方控制,外约旦被迫与西方结成军事政治联盟。

约旦采用的政治模式是以伊斯兰圣裔哈希姆家族为首的君主制统治。从外约旦建立之初,阿卜杜拉国王便从伊斯兰圣裔哈希姆家族中寻求统治合法性,树立威权政治。一方面,伊斯兰教在早期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着统一意识形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君主合法性的来源;另一方面,认主独一的伊斯兰教核心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者统一意识形态和民众的思想,伊斯兰教认为国家君主是真主在人间的代治者,这为君主制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在早期的独立斗争中,约旦国王成为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的民族主义的化身,伊斯兰教成为新爱国主义与旧传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纽带。

阿卜杜拉国王后的约旦历任君主都充分知晓其政权合法性与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关系,因此努力使政权合法性与民众的民族主义保持一致。虽然侯赛因王国、阿卜杜拉二世王国都受过西方教育,却仍然固守传统伊斯兰价值观,维护贝都因部落家族利益。可以说,约旦成功进行现代化是在传统象征的庇护下,有时甚至是在传统上层阶级的领导下实现的。

三、约旦现代化的特征

外约旦建立之前,约旦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部落国家,主要由巴尼?萨赫尔部落(BeniSakhr)和马贾利部落(Majali)控制。约17世纪中期,巴尼?萨赫尔部落来到外约旦,该部落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南部,后北迁至马安,之后到达巴拉卡地区,与当地的阿德旺部落(Adwan)展开争夺,最终控制阿杰隆地区。外约旦的卡拉克地区则处于马贾利部落(Majali)控制之下。当时的约旦仍处于前现代时期。

“前现代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板结的和停滞的,其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多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年,统治叙利亚地区的易卜拉欣帕夏离开后,约旦地区陷入极度混乱,因当地人口稀少,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加之自然资源匮乏,除沙漠通道外没有其他贸易中心,不具备成为一个国家的条件。在此背景下,约旦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现代化萌芽出现较晚。伯纳德?路易斯认为,中东地区的改变大多源自外部世界,来自与中东本地传统差异较大的各个社会和各种文明。约旦的现代化萌芽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奥斯曼帝国自18世纪开始的现代化改革引人西方现代化军事管理思想,军事力量的增强为中东地区注入活力。著名的坦齐马特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法律、财政、税制和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温和的改良,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新生社会阶层的产生,开辟了封建落后的奥斯曼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道路。约旦地区早期现代化萌芽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军事现代化率先开启。军队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军事现代化是中东现代化最先涉足的领域,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旦属叙利亚管辖,年和年约旦的卡拉克地区先后爆发了反对土耳其的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的爆发既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当地人抗争意识觉醒所致。此后,外约旦卷入战争漩涡。一战前夕,为防止奥斯曼帝国发动反英法战争,英国急欲寻找代理人对抗奥斯曼帝国;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也希望借英国势力崛起,于是双方签订大马士革议定书,外约旦地区开始与外国势力正式接触。

年,奥斯曼帝国为镇压阿拉伯大起义,公开处决起义人士,引起侯赛因的不满,导致奥斯曼帝国欲寻找侯赛因的替代者。在此形势下,侯赛因发动了阿拉伯大起义,不到三个月就确立了其在汉志的实际统治。同年,英法签订《赛克斯一皮科协定》,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一战后,英法在伦敦签订了关于阿拉伯东方占领制度的协定,协定对被占阿拉伯领土的民政管理进行分割,包括大马士革在内的东叙利亚和约旦归费萨尔管辖。作为阿拉伯人自己解放的领土,汉志仍被置于侯赛因的权力之下。

年,英国根据《圣雷莫协定》,开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建立委任统治政权,英军进入约旦。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约旦河以东为外约旦,以西为巴勒斯坦。同年3月,阿卜杜拉和丘吉尔在耶路撒冷达成协议,承认巴勒斯坦英国高级专员的权力,并接受英国的援助。该协议为外约旦埃米尔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开始在外约旦实行委任统治。

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管理和动员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具体表现为社会为自卫而进行军事动员的能力和该社会对外部影响的接受能力。在历次与土耳其、英国的抗争中,外约旦人民的斗争意识加强;英国委任统治开启了外约旦半殖民化的历程,同时也刺激了约旦现代化的兴起。英国委任统治在约旦的战略目标包括政治目标以及巴勒斯坦和约旦河东岸的军事目标等,客观上加快了约旦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军队的建立。部落和部落联盟是约旦社会的基础。一战结束时,外约旦的军事、社会混乱无序。英国对外约旦实行委任统治期间,当地实际上仍由部落控制,各部落之间利益争斗不断。约旦中西部的萨勒特政府行政能力虽相对较强,但当地的安德旺部落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拒绝接受当地政府统治,经常抗税,制造事端,与政府的冲突时有发生。北部伊尔比德的阿杰隆政府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民众意识比较先进,但当地的伊尔比德部落长老因受利益驱使而听命于法国,非但不服从管辖,还建立了“独立王国”,公然抗税。卡拉克地区的穆阿布政府过分依赖巴勒斯坦行政区,当地贝都因部落也时常因利益起纷争,攻击政府和警察,导致该地区大部分农村处于无政府状态。

在此背景下,英国只能通过委任地区代理人,实行间接统治,希望尽快在外约旦建立起殖民地“秩序”。年,英国军官佛雷德里克?皮克汇报地区形势时,建议组建后备军,支援有英国人居住的城镇,英国巴勒斯坦托管当局得到许可后,在该地区组建了一支军队,后备军团的建立标志着约旦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正式开启。

后备军团是著名的约且阿拉伯军团的前身,由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军队组成,士兵均来自外约旦之外地区。后备军团的任务包括控制部落叛乱、反击南部沙特瓦哈比派的复仇以及在外约旦地区收税等。此后,阿卜杜拉带领约2,名步兵到达马安,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实际上,在年3月29日同丘吉尔签署协议时,阿卜杜拉就已经控制了整个约旦河东岸。经过几次失败行动和部落叛乱后,英国政府承诺为阿卜杜拉组建一支人的军队。年,雷德里克?皮克命令外约旦所有安全部队并人阿拉伯军团。

(2)通过军事改革改造贝都因部落。年,英国巴勒斯坦高级委员会出于安全目的建立了外约旦边防军(TJFF),直接听命于英国最高委员会,而非阿卜杜拉。随后,英国当局又在该地区组建阿拉伯皇家空军军团(RAF),负责外约旦边境防务。阿拉伯军团则由负责治安的警察部门管理,人员编制减少约一半。当时,阿拉伯军团中的一些叙利亚士兵在外约旦和叙利亚之间频繁制造事端,贝都因部落之间也不断寻仇。此时阿拉伯军团已无力应对部落袭击和起义。年,拥有数年处理伊拉克贝都因问题经验的约翰?格拉布(JohnBGlubb)将军被派往外约旦。

一方面,格拉布运用心理战术凝聚贝都因人,加强军队战斗力。格拉布到达外约旦后,组建了以贝都因部落为主要力量的沙漠流动军团(DesertMobileForce)。胡维塔特部落(Huwaytat)是外约旦首个臣服于沙漠流动军团的部落,并成为军团骨干;之后,巴尼?萨赫尔部落、斯尔汗部落(Sirhan)、沙马尔部落(Shammar)、巴尼?哈桑部落(BaniHassan)等其他部落也陆续加入。沙漠流动军团主要由南方部落构成,二战时部分北方部落和当地居民也加入过该军团。格拉布充分利用贝都因部落忠诚、追求荣誉感、勇于牺牲以及擅于在艰苦条件下生存战斗等优点,提升阿拉伯军团的作战能力。一些部落首领开始积极介入阿拉伯军团事务,以防止军团被其他部落控制。这种竞争性制衡政策有利于平衡各部落间的势力,达到统治的目的。

另一方面,格拉布成功改造了贝都因人的部落意识。格拉布的到来客观上加快了外约旦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沙漠流动军团的人员构成大多为贝都因人,格拉布通过军事训练和教育将部落后代培养成国家的军事政治精英,使这些贝都因人完成了从游牧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进而成功改造了传统贝都因人的部落意识。格拉布试图通过创造新文化重塑贝都因特性,要求贝都因人适应新文化,逐步确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意识。事实证明,格拉布通过军事手段成功改造了贝都因人的传统观念。军队对贝都因人衣着现代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改革者而言,西式军服对他们有一种魔力。”格拉布在训练贝都因人时,强调军容整洁,要求他们穿戴西式军服,刹除阿拉伯胡须,使他们从精神面貌层面向更深层次的意识层面逐步发生彻底改变。

(3)颁布军事法律,建立军事基地,开办军事院校。年,约旦设立了第一个阿拉伯军事基地。该基地由6名军官和名士兵组成,并一直延续至年。年,外约旦颁布了第一部《军队法》,该法案规定外约旦军队由乡村警察、城市警察和狱警组成。《军队法》的颁布标志着外约旦军警体系迈向制度化,安全控制体系日趋完善。年,外约旦颁布《军官退役法》,为退役军官提供保障。随着外约旦地区阿拉伯皇家空军军团(RAF)的成立,年英国在安曼地区援建了第一个军民两用机场。

新军队创建后不能只靠雇佣教官和购买武器来解决训练和装备问题,现代军队还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军官来指挥,于是,军队现代化促进了教育改革。年,外约旦在安曼成立了第一家军事培训学校,提供军事训练。同年,该地区又建立了警察学校,成为阿拉伯军队中第一所正规军事学校。年起,该校开始训练步兵,教授武器使用知识,逐步成为军事人才培训和储备中心,为20世纪50年代格拉布被驱逐后阿拉伯军团的军官本土化奠定了基础。年,约旦第一所军事文化学院拜伊耳学院(BayerSchool)成立,该学院向贝都因士兵和部落成员传授文化知识。年和年,两所类似的军事文化学院先后在艾兹拉克和拉姆地区成立。军事院校的开办为约旦建设军事现代化输送了大量人才。

(4)配套军事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军事现代化的推进,使配套军事设施也随之建立并日臻完善。年,外约旦军队中首次出现军医,这位名叫图屯吉(Tutunji)的军医于年首次代表约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大会。年,外约旦成立军官俱乐部。年,外约旦军队中首次出现机械部队,由3辆汽车和名士兵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安全支援和防止部落侵袭。年,车队成立,二战时该部队士兵一度达到名。组建机械化部队表明外约旦现代部队的组织编制和作战方式均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政治领域移植西方现代化制度。作为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一部分,约旦受叙利亚管辖,坦齐马特改革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使用当时比较科学的行政区划方法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奥斯曼帝国后期,外约旦地区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一是年设立的阿杰隆区;二是年克里米亚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阿杰隆地区建立“卡伊卡米亚”(Qaimmaqam,类似于州)行政单位,设置“卡纳卡姆”(Qannagam,类似于州长)职位,随后又在巴拉卡的萨拉特建立类似机构,年成为当地正式政府;三是北起扎尔卡河,南至穆扎卜谷地的拜尔喀区;四是年设立的卡拉克地区,东起撒勒哈谷地,西至约旦河、死海和阿拉伯洼地,北到扎尔卡河,南至马达因?萨利赫地区。当时,萨拉特是外约旦最大的城市。

数次行政区划分为外约旦联合酋长国的国界划定奠定了基础,并将行政组织概念和体系引入约旦。年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后,外约旦地区举行首届特使委员会选举,陶菲格?马扎力当选为卡拉克地区行政长官,成为该委员会中唯一的约旦人,之后进行的叙利亚公共理事会成员选举,标志着外约旦引入现代政治制度,为后来实行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第四,汉志铁路的修建为外约旦带来先进技术。从大马士革经约旦通往麦地那的汉志铁路,是奥斯曼帝国在其的历史中在约旦修建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带动了境内其他领域的发展。该铁路实际由德国人提供工程设计和指导,德国先进技术、设备进入外约旦地区,标志着现代化工业设施开始进人该地区。交通运输领域的现代化为贸易往来、新技术的流入提供了便利,为之后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现代化学校和教育模式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前提之一便是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不管是以学徒制形式还是以正式学校体制出现,教育在激发人们对现代性角色的认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角色本身带来了权利和声望,是促进现代性的因素。奥斯曼帝国后期,外约旦地区出现了两类公立学校:第一类为正式小学,学制三年,用阿拉伯语教授宗教事务、书法和数学;第二类为成人学校,学制三年,教授工程、历史和自然等,授课语言为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该地区原有的私塾和宗教学院依然存在,由教长教授宗教课程,但数量已缩减。课程体系等西方现代教育内容的出现,令外约旦教育现代化初具雏形。

第六,社会现代化意识广泛传播。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普及后,男生入校禁止穿阿拉伯传统服饰,改穿西式长裤和衬衫;女生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装易俗,但妇女仍对衣着西化和现代化表现出明显且强烈的抗拒性。同时,学校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因为恪守严格的时间观念,有利于阿拉伯人从小形成守时的习惯,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社会政府部门和其他公众场合也要求男士着西式服装,禁止蓄胡须,人们逐渐习惯并喜欢使用外语,使现代化理念逐渐深人至人的意识层面。电话、电报、印刷厂、报纸等新生事物纷纷涌现,“大众传媒以及通讯的发展,总体上使人们即使在许多现代性因素还匮乏的情况下也能够感受到现代性的降临”。自此,外约旦社会开始从封闭、传统的部落氏族社会,逐步转向开放、文明的多元化社会。

不可否认,殖民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双重作用。外约旦早期现代化沿袭英国政治演进的模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领域都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英国殖民主义军事、法律、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延续推动了约旦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外约旦作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其统治理念、机构设置都受到西方影响,民族国家构建路径也沿袭西方“民族的公民模式”。外约旦国家的产生和构建均受殖民主义影响,但也呈现出部落主义的本地性和原生性特点。外约旦建立的君主制酋长国,是拥有领土和主权、实行议会君主制的二元政治体系,具备法律和政治实体。此外,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还在外约旦建立军事和法律机构,通过官僚司法机构形成国家政治认同,完成国家构建,无形中促进了外约旦现代化的发展。

四、结语

布莱克将现代化分为四个阶段,即现代性的挑战阶段、现代化领导的强固阶段、经济和社会转变阶段以及社会的整合阶段。外约旦现代化处于现代性的挑战阶段和现代化领导的强固阶段。受英国委任统治的外约旦的政治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反殖民主义特征,其重要任务是构建独立的民族国家,新生政权通过建立行政、立法、司法权力机构并加以完善,使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步建立。

年英国确立对外约旦实行委任统治后,阿卜杜拉组建了具有“顾问委员会”性质的第一届政府,标志着约旦政治现代化全面开启。此后,外约旦临时政府又组建临时内阁、政府安全部队,颁布一系列法律,实施完备的施政纲领,在阿卜杜拉国王的带领下应对国内巴勒斯坦挑战和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并最终于年实现国家独立。

约且早期现代化进程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约旦建立了政治、司法、行政和军事机构,民族国家框架初步建立,国家法律、政府和公民意识的逐步形成,疆界、国旗、官僚体系、税制系统进一步确立,军事现代化的率先启动对整个约旦政治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反殖民统治取得巨大成就,旧有殖民体系被推翻,独立的新体系得以建立,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被唤醒,年约旦独立后开启了现代化的新篇章;第三,社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教育、医疗、社会等领域的进步加速了人的现代性转变。

约旦早期现代化为二战后的全面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从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的过渡,在政治制度、军事机构、民族国家构建等方面搭建起现代化框架。此阶段教育、军事、政治领域的发展也是此后几十年约旦混合式现代化模式的基础。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期间不乏出现倒退和中断,约旦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仍面临着重重挑战。

本订阅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j/222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