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从迪拜登机,直接飞往了安曼(约旦首都)国际机场,一入关,就受到海关人员的百般刁难,由于迪拜外贸公司省略了工作签,当时持有的是中国普通落地签,海关人员之所以刁难我,原因在于我的护照上有伊朗德黑兰的入境记录,这牵扯到中东国际间的关系!
在僵持了半个多小时,海关人员最后还是放行,允许我入境,在公司安排我来约旦之前,已经通知了安曼公司分部的工作人员来机场接机,在接机厅,2个阿拉伯人举着一块写着MrDai的牌子在一边看着我,我说了句hellow,他们都微笑的说中文,“你好”,确实让我感到挺意外的,来的2个阿拉伯人,一个是皮肤特别白,一个稍微略显粗糙和黑,白的是阿卜杜拉经理,操着一口美式口语,50多岁,他喜欢别人叫他Doctor阿卜杜拉,早年留学美国加州,皮肤黑的是公司的司机,默罕默德,人相对于阿卜杜拉来说就略显沉闷,寡言少语。
从机场回安曼市区的车里,外面的基建相对于迪拜来说,确实非常贫瘠,以至于让我感觉回到了70年代的中国一样,整个市区很少有比较现代化的高楼,在市区仅有的一座高塔还没有完工,大部分是4-5层的楼层,而且年代看上去比较陈旧,路上的车辆大部分是老款的日系车,丰田日产。
街上的树边偶尔会挂他们的国王侯赛因的巨幅海报,那时候我才知道约旦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来约旦的近一个月里,司机默罕默德和我形影不离,他虽然英语不好,但他和我沟通也足够够用,我们往来于安曼-扎尔卡-伊尔比德三地处理办公事宜,公司在安曼租了一间公寓给我,从安曼去扎尔卡到伊尔比德的一路上路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约旦全年几乎无降雨,天气干燥,多风,以至于整个国家非常缺乏水资源,偶尔遇到供水不足会寻求周边国家"借水",在伊尔比德或者扎尔卡,每家每户都是靠打电话叫送水车来蓄水,每户的楼顶都有一个大水桶,每次叫送水车的费用10JD,约等于当时的90人民币。
约旦与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相邻,这个国家挺荒芜的,没什么资源,缺水缺石油,除了沙子啥都缺,大部分商品是进口的,以至于假冒伪劣产品都没有,因为连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没有,到处都挂满了国王的全家福,连麦当劳都不放过。
在来到约旦的半个月里,我就对这里的饮食无法习惯了,中东的饮食普遍都不适合亚洲人,他们的大米有点像印度那种纤细的米,在来到约旦的半个月里,一日三餐都是一碗盖了大盘鸡的米饭,后面吃到直接反胃想吐。
在默罕默德的介绍下,就来到位于安曼市区的一家中国餐馆,听默罕默德说,整个约旦就2家正规的中餐馆,另一家在约旦大学附近,还有几家兰州拉面馆在安曼。
约旦是一个正宗的阿拉伯国家,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周五要像真主安拉做祷告,所以周五这一天也是全面休息的一天,街上几乎所有商业部门关闭,除了必要的商场没关,偶尔我还能在安曼的商场见到腾讯wechat华为的广告。
在来约旦的一年中,还能在安曼的街头遇到稀有的中国人,大部分是留学生,但偶尔也有中兴华为的员工,那时候能见到中国人还是显得非常难得。
约旦市民大部分出行的交通工具是bus,taxi也很常见,整个安曼市区显得一点都不是很平坦,有点像弱化版的中国重庆,山坡特别多,道路的落差比较大,大部分taxi司机并不会说英文,在那段时间也学习了些简单的阿拉伯语(thanks休克蓝)。
约旦女人出街部分会裹着头巾,当地人叫hajab,不要求穿黑袍,但是在约旦街头也不太多见到穿着短式服装,约旦90%为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服装仍然相对保守,但相对于德黑兰和沙特来说,算是比较开放的。总之就是不会漏出除了脸以外的皮肤。
当地人最喜欢的饮料就是咖啡和红茶,中产阶级喜欢下班以后去泡酒吧,水烟在约旦非常受欢迎,在和阿卜杜拉经理接触的过程中,他经常带我去酒吧商量事情。由于安曼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路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史上安曼曾经多次遭到外来的侵略,先后被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所占领,后来又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
约旦保存有大量五六千年古时期的古建筑。最著名的应该是位于约旦南部沙漠中的一座神秘古城,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佩特拉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时极其繁荣,后来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三世纪起,因红海贸易兴起代替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直到年为瑞士旅行家重新发现而重见天日。约旦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风景应该算是死海了,整个死海由于含盐度过高,导致人会漂浮水中,而且当地政府依然死海发展旅游业,以及护肤品行业,死海生产一种死海泥,这种死海泥涂抹脸上能有美容养颜杀菌的效果。
约旦唯一的港口,亚喀巴港口位于红海边,这个港口也是三国(约旦沙特以色列)的交界线,在亚喀巴旅游区,街上到处都是骆驼,披着围巾行走的人群,整个环境显得像来到了中世纪。来亚喀巴度假的很多都来自欧洲(主要是比较经济实惠)。在亚喀巴港口区的红海的海底,至今依然能看到很多沉没在海底的飞机和坦克,也显示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转眼到了14年,我往来迪拜和约旦之间,爆发了ISIL事件,叙利亚难民大量涌入约旦伊尔比德,我偶尔路过伊尔比德,看到大量难民衣衫不整,拖家带口,搭着一顶顶的破旧帐篷在伊尔比德和安曼郊区,约旦政府每天提供给他们所谓的hups(大饼),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这也算是约旦政府唯一可做的吧,毕竟本国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挣扎。
约旦没有任何资源,普通底层大概的工资-JD每个月,而且消费水平非常高,约旦国内经济环境过于脆弱导致整个社会体制非常不稳定,主要经济资源是磷酸盐、碳酸钾等矿产,以及旅游业、海外汇款、外部援助。能源缺乏,煤炭、水电和石油储量很少,天然气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0%,严重依赖从伊拉克等国的石油进口。
这就是为什么“美伊战争”同样损害了约旦国内的稳定,伊拉克早年和约旦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下班在downtown吃的鱼都是伊拉克海运过来的,石油也严重依赖伊拉克进口。只要经济不行,国王就有可能被发动政变(之前已经有两次,都没成功!)
面对大量的难民涌入,约旦政府压力巨大,在城市的郊区有许多难民的帐篷,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小孩,在约旦寒冷的冬天连鞋子都没有,打着赤脚,为此,约旦大学的留学生还组织了一场购鞋活动,那段时间利用下班时间和几个留学生一起参与了这样的活动,但是毕竟这种力量有限,大量的难民依然挣扎着,更有甚者,一些叙利亚的难民无力抚养孩子,低价转卖给当地人抚养,这种事情确实是发生在我们的21世纪,战争的残酷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无情。
约旦宪法规定,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世袭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国王可以重组议会和内阁,从从约旦独立至今,政府更迭68次,频率几乎为世界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年,在"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下,约旦国内爆发街头抗议,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被迫宣布修宪,扩大议会和政府的权力,约束王权,其中最关键的是将国王直接任命首相的权力修改为由议会提名,再由国王任命。
约旦自建国起,总共有四任国王:阿卜杜拉·本·侯赛因(年5月至年7月);塔拉勒·本·阿卜杜拉(年9月至年8月);侯赛因·本·塔拉勒(年8月至年2月);阿卜杜拉·本·侯赛因二世(年2月至今)。
整个约旦国内的政治氛围相对于周边的伊斯兰国家,偏向开放,连国王一家都有INS社交软件,而且动不动就能看到他们举行的家庭活动(射击驾驶飞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