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欧游散记

发布时间:2020/10/17 0:55:00   
英伦那一抹浪漫今天的英国,陈年老屋的外表下难掩一颗急欲走在时代前列的心脏。今天的伦敦,莎士比亚醒来后不会迷路的古老城市,留给人们的更多是属于过去的那一抹记忆。我只是夏天在伦敦待了一周时间,但却勾起了好几种感受,浪漫竟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初识拜伦是他对英雄的歌颂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初识雪莱是他洋溢激情的《西风颂》;初识济慈是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颂》;初识英伦浪漫是他们以生命为载体迸发出的那一股年轻激情。18世纪的大英帝国国运蒸蒸日上,人民创造力迸发,艺术、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达到了时代的巅峰,也为人类近代史贡献了数不清的产品、思潮,反映在诗歌上就是豪情万丈的浪漫情怀。18世纪的英伦,浪漫主义流派领一代风骚,拜伦、雪莱和济慈为首的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借对大海、风暴和四季变换的歌颂来抒发激情澎拜的浪漫理想。“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号角般的诗句震撼着人类!拜伦的激情、雪莱的挚情无不体现着英伦特有的浪漫气质。拜伦的诗歌让人激情荡漾不能自己,拜伦的才气和他对社会变革的的热衷让他的诗歌本身就充满着战斗精神,每一个诗篇的发表就像吹响一次战斗的号角,惊醒人们对所处时代的认识、关怀和变革冲动。鲁迅说他的诗歌极具鼓动性:“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余波流衍,入俄则起国民诗人普式庚,至波兰则作报复诗人密克威之,入匈牙利则觉爱国诗人裴多飞。”拜伦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孤独、高傲、倔强、叛逆,与现实的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拜伦一样,这些人物的命运多充满了悲剧色彩。在鲁迅眼里拜伦就是宁折不弯的勇士!“神思之人,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雪莱的诗歌则与其本人一般清纯、英俊、坦白、明亮,他咽下所处社会对他的种种不公,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人类的解放和觉醒,歌颂让他心醉也让他心碎的爱情,他对自然的热爱也融入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表现空想社会主义之作。通过普罗米修斯与暴君斗争失败之后不屈服的故事来预示胜利的前景、表述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剧气势宏大,想象丰富,抒情色彩浓厚。雪莱的《西风颂》则被其身后的战斗者时时引用,“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号角般的诗句让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郭沫若曾赞叹:“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济慈善良多愁,出身卑微,但却心性清高,自幼多病却难阻对生命的热爱歌颂。济慈擅长写自然景色与事物外表,富于立体感、色彩感和浪漫气息。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总是力图创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美丽世界来与现实的污浊抗衡。《希腊古瓮》——济慈在这首诗歌中赞美凝固了的瞬间之美,更是古典的、纯洁的、静穆的永恒之美。在这首名诗的结尾,诗人说:“真即是美,美即是真”,这就是济慈诗歌的核心。三位诗人情怀浪漫却生年极短,济慈出生最晚却不满26岁就病逝;雪莱紧随其后,济慈去世一年后也不幸在意大利遇难,也不满30岁;拜伦最后辞世也年仅36岁,正值壮年。但他们引领的18世纪浪漫思潮却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至今震撼世界。鲁迅为他们做传,徐志摩学其风范,穆旦苦难中翻译他们诗作,他们影响了20世纪初苦难中国的近代文化,至今情怀余韵依旧流传。二“英格兰期盼人人恪尽职责。”这是英国皇家海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的一句传世名言,也是世界海军史上最有名的一副旗语,这句旗语发出后,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一场海战旋即爆发。我站在特拉法加广场正前方,眼前就是纳尔逊高高的站立雕像,想到的首先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以身许国后爱玛的不幸与悲伤。年10月21日,西班牙特拉法加海域,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以少胜多歼灭法西联合舰队,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投降,21艘军舰被俘,海战最后关头,皇家海军舰队主帅霍雷肖·纳尔逊中弹殉国。此战胜利意味着拿破仑的侵略英国计划失败,大英帝国得以保全。纳尔逊以身许国,先是失去了右眼,接着失去了右臂,最后以身殉国,几百年来被英伦三岛民众以护国英雄的英名所崇敬所怀念。今天,特拉法加广场上霍雷肖·纳尔逊的雕像高高站立在53米的石柱之上,脚下踩着的基座是用法国战舰的大炮铸成,他则手握佩剑永远眺望着远方。英雄纳尔逊自然也少不了儿女情长,临战前他匆匆给自己的情人爱玛写了一封信,称她是“亲爱的最爱的爱玛”,“我爱若生命的人儿”。海战中纳尔逊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枪林弹雨中他始终甲胄鲜明站在甲板上指挥,受伤后他支撑到确定皇家海军的胜利不可动摇的那一刻,才瞑目辞世。然而人们却背叛了英雄的遗言,将爱玛彻底地抛弃了。纳尔逊家族甚至不让她出席情人的葬礼。年爱玛在加来孤苦地死去。在大英帝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热血与激情,约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霍雷肖·纳尔逊、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些声名赫赫的军人、探险家,他们在为英国开疆辟土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勇敢、无畏的英国精神,而英国皇家海军成为了这种精神最佳的诠释者。18世纪时期,大不列颠王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到维多利亚继位治国时达到巅峰。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统治面积曾达到多万平方公里,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帝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一半以上,早上人们喝着非洲咖啡起床,晚上吟着印度红茶入睡。18至20世纪多年的时光里,大英帝国的自豪和骄傲无与伦比。三谈及英国,人们多爱谈到她的天气。一是因为英国的天气确有些古怪,难以拿捏:它有时瞬息万变,一日之内“早穿皮袄午披纱”,一城之内“东边日出西边雨”;二是因为晴日较少,阴雨频繁;三是因为英国地处高纬带,冬夏对比强烈,有夏沐长日冬蛰长夜的特点。英国经典小说里的情境,多是这种天气下的“英格兰乡村风光”。哈代笔下描绘的场景尤其是英格兰天气的典型代表,在苔丝雨夜出逃的地方,多少年来一直斜雨飘忽。苍茫的旷野,天地一色;远树弥漫,曲径荒幽。英国潮湿多雨、阴晴变幻的气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英国人忧郁、谨慎、保守的民族性格;反映在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忧郁的遐想、强烈的情感、对痛苦的深切感受、思想的哲理倾向和对自由的热爱等总体特征。浪漫主义诗人们更是集中体现了英国人的典型性格。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无不是优雅的英伦绅士,歌颂自然、热爱自由,却又时常陷于悲观、孤独和苦闷之中。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英国文学的审美基调,也凝练出了英国古典文学中那忧郁哀怨、冷艳清绝之经典美的灵魂。英伦有早春,英人也惜春。英国的夏天是短了点,也过于凉爽了点。这一点这次在伦敦有深刻的感受,八月的伦敦竟然可以穿着长袖,或者说是必须穿着长袖,到了早晚还会有微凉的感觉,英伦的夏天却已有了初秋的寒意。秋天在英国当然是最惬意的季节,也是诗人赞美最多的季节。济慈在写《秋颂》前说到:“现在这季节多美啊!空气多好啊!于是我写了一首诗歌”。确实,英伦的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逶迤延绵着的牧场和散落于丘陵牧场上的羊群所构成的田园牧歌式的秋色图画,及其在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历史光芒映照下所发出的现代异彩,却是别有一番风韵的。英国友人对我说,你应该来看秋天的英伦,那才是最美的时刻。人们讨厌英国的天气,多源于英国冬季的灰暗阴湿。一年之中冬季有8月之多,拜伦曾有诗;”英伦的冬天终于7月,始于8月”,可见其漫长。英国的冬天气温通常在摄氏5-6度之间,由于四面海上的潮气,常带来飞雾迷漫,烟雨苍茫;加之地处高纬带,冬季夜长昼短,阴天多,阳光极少,极易给人一种心情上的压抑感。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构成了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环境又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性格,而特殊的性格就谱写了特殊的民族发展史。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刺激了英国人的“穷则思变”,囚于室内劳作的单调和烦闷却引发了新机器的发明。若论对人类的贡献大小,世间所有民族中,英人是可排名于前列的。正是这些女王脚下的小国岛民却创造了一整套的近代科学、近代工业和议会民主体系。从交通到娱乐,从制度到发明,从文学到思想,近代英国确实给世界带来了诸多乐趣和文明。年8月写于伦敦漫步秋天的索菲亚游览一座城市可能需要几天,熟悉一座城市可能需要几月,体验一座城市可能就需要几年了。而要融入一座城市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做到。但是要是喜欢一座城市,那只需要个把小时就应该足够了。这就好比男女间谈恋爱,两个人如果是天天在一起,相处久了也就失去了碰撞出火花的可能;而要是一见钟情,再两情相悦,那谈成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索非亚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她会让你迅速对她产生好感并且很快就会喜欢上她了。一索非亚有一种很特殊的节奏,是悠闲也好是散漫也好,是强迫也好是自愿也好,反正就那样慢了下来,慢的毫无道理慢的随心所欲。公交车是跑了多年的有轨电车,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就过来了,人行道是走了多年的石砖路,图案像波浪一样随着你的脚步一圈一圈地往外喷涌着,就连广场上的鸽子也是镇定地散着步一副人来鸟不惊的感觉。十月被称为保加利亚的“落叶月”,于是这个时节的索非亚就成了一个铺满落叶的城市。遍地金黄,遍地声响,偶尔出现的太阳将大街、公园、婆娑树枝、还有那满地的金黄落叶照耀的更加刺眼更加明亮,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觉得落叶应该是秋天最美的一道风景了,一丁点都舍不得她离去。只可惜这样的景色在秋天的索非亚太难得了。我在的那几天,只是有一天的早上见到了耀眼的太阳,自己还兴奋地走出房间饱晒了一番。更多的时候早上醒来是伴随着稀稀落落的雨声的。这雨声不大不小不急不躁,下者无心听者却倍感无聊,听着听着就失去了走出房间的心情。对于这样的节奏曾经跟一位当地导游聊过,他给出的答案是:这就是索非亚,这就是保加利亚,外面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就像索非亚人爱喝咖啡一样,醒来第一件事情是喝咖啡,中午要喝咖啡,下午要喝咖啡,晚上也要喝咖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好吧,索非亚的街头确实有许多咖啡馆,当然,更多的人是站在街边手捧一个纸杯喝着咖啡聊着天。二索非亚地处巴尔干半岛的中心部位,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年保加利亚独立后,索非亚就开始成为保加利亚王国的首都。索非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人们用许多别称来赞誉她的美丽,有的称她为“绿色之城”、“花园城市”,有的则称她为玫瑰国之都,所有这些都名符其实。保加利亚有“玫瑰国”之称,索非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玫瑰国之都。据说,论城内外环境之美,论花草树木之多,在欧洲,很少有城市可以与索非亚相匹敌。全市许多街道都设有花店、花摊,索非亚人十分喜爱买花、种花、赠花。这个城市因此获得了“花城”之誉。每当玫瑰花盛开的季节,到处芬芳扑鼻,整座城市就像一个色彩缤纷的大花园。很可惜这样的胜景我没看到,但我却看到了索非亚另外一种美景,那就是每一个索非亚人的自觉追求——“将索非亚变成花园城市”。在索非亚的几天,我深深被她各处的花店和花景所吸引。索非亚街头四处的花店,只要天一放晴就开了张,商场、车站、餐馆、报亭处处盛开着鲜花,处处洋溢着芳香,迎接尊贵的客人必然会献上一束花,欢迎新来的朋友或许也会递上一支花。刚到达索非亚机场我们一群人就被迎接其他宾客的当地人误献了花,而比我们晚到几天的同伴则每人都幸运地收到了一支鲜红的玫瑰花。好不让人羡慕!在索非亚的几天,一般早上我都会与同屋的老师出去散步,说是散步其实是在快走,就在酒店周围的街区,专门到当地人生活的社区去转悠,每每会发现各家的阳台上、窗户边都有一盆两盆的鲜花。豪华的漂亮的房子用花来装饰就不稀奇了,而有些房子一眼看去年久失修,外墙的涂漆斑驳跌落,墙内的水泥钢筋都显露了出来,窗台上依旧摆着几盆鲜花。开始我们还会刻意拿出相机去拍照,以感受主人的灿烂心情,看的多了发现几乎家家都有鲜花,仿佛在告诉路过的人们:行人到此脱帽,这里有蓬勃鲜艳的生命。鲜花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呢?一种美的追求?一种生活希望?一种执着的信仰?不得而知,或许都有吧,至少它告诉人们:活着,心中就一定要有亮光。索非亚的秋天也有着多种色彩,绿色、红色、黄色、黑色等等色彩自然而然地糅合在一起。绿色的树木与花草是她四季的颜色,红色则是城郊内外层林尽染的颜色,而黄色则是她这个季节的主要颜色了,除了满地的黄色落叶以外,索非亚房子的颜色也大多是淡黄色的,黑色则是这个季节索非亚女孩主要的着装色,黑色的靴子黑色的裙子一头金黄金黄的长发随意飘来,金黄与淡黄,两种黄色相映成辉,和谐共存,构成了索非亚城市自在随意张扬个性的美。索非亚的自然和随意还体现在她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树木草坪上。那些树木和草坪很少有刻意的人工修建,就像郊外山野的花草树木一样恣意生长。开始我还质疑是不是这里的人懒于干活,以至于让城市中的树木青草都有了乱的迹象。后来是同行的老师告诉我,自然随意的东西是最美的,尤其是花草树木,那样的任性生长才能给人回归田园的舒畅。三从我们住的酒店出来往南走多米就会见到一座狮子桥,狮子桥坐落在索非亚北部的弗拉达亚河上,它重建于年,桥头端坐着4只威武雄壮的石狮。据说,这是索非亚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城市特意建造的。它今天还在勤勉卖力地为索非亚人服务着。保加利亚人喜欢狮子,他们将它镌刻在自己的国徽和战旗上,用来显示自己的英勇威武与永不屈服。在索非亚市内也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狮子雕像,这座狮子桥就是我在索非亚见到的第一处狮子雕像,尊敬之情油然而生。索非亚市内还有一座多年桥龄的老桥,它就是与北部的狮子桥相对的索非亚南部佩尔洛大河上的鹰桥。鹰桥,在兀立于石桥四角的大方柱上塑了4只苍劲有力、举翅待飞的鹰,它反映了索非亚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精神。据说年3月,索非亚全部居民正是站在这座桥头,迎接从深山密林中归来的山鹰——游击战士。索非亚在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期间,城市受到很大破坏,古建筑物中只有两座基督教早期建筑──公元2世纪建造的圣乔治教堂和4世纪初建造的圣索非亚教堂留存下来。索非亚城徽的左上方是一帧索非亚的保护者——“圣索非亚”女神像,右上方是建于公元4世纪的“圣索非亚”教堂。索非亚人对这座教堂怀有深厚的感情,索非亚城就是14世纪因此教堂而得名的。圣乔治教堂如今被认为是索非亚最古老的基督教红砖圆形建筑,位于希尔顿酒店后面,索非亚古城的遗迹中间,由罗马人建于公元2世纪。如今,圣乔治教堂每天都举行礼拜活动。当我们随着导游在索菲亚城内游览时,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个镀金的大圆顶,那就是索菲亚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它是索菲亚最有名的标志性建筑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位于索非亚市中心。它是为-年土俄战争俄军“解放”保加利亚而建。在第二次土俄战争时,俄罗斯的沙皇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二世,他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之后把土耳其占领的保加利亚国土还给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们为了感谢他,所以建立了这个教堂,并且把它命名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教堂内圣像和壁画多为俄国画师的作品,教堂以意大利大理石为材料,有翠绿、黑、蓝、紫、玛瑙等色,晶莹光洁。在奥斯曼帝国占领期间,保加利亚人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一直在争取建立自己的宗教场所。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堂对保加利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它已经演变成了民族独立和自强的象征。在离索菲亚教堂不远的九月九日广场,是为了纪念保共领导人民于年9月9日起义而命名的。中国人最熟悉的保加利亚政治名人,曾因“国会纵火案”在法庭上驳斥德国纳粹污蔑而闻名于世的季米特洛夫陵墓就位于这个广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体民主化后,陵墓被拆除,遗体火化后葬于其父母墓旁。据说修建他的陵墓只用了三天,而爆炸拆除却进行了三次用了六周时间。引导我们参观的女导游介绍完后说:这是历史,为什么要拆除?拆掉了就有民主了吗?拆掉了就有市场经济了吗?那为什么保加利亚还发展不起来呢?质问直指心底发人深省。今天的索非亚,忧郁中透露出鲜亮,美丽中蕴含着坚强。短暂相逢短暂惊艳,惟愿她未来如其城市精神一样:不断发展、永葆青春!年11月写于北京匆匆布拉格想来,离开布拉格已有三个多月了,沉淀下来之后回看那几天,还真有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布拉格的几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难得一见北京那种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寥廓景象。这就像布拉格人的忧郁心情一样,也总是阴沉沉的,连广场上走过来的美丽姑娘都没有笑脸,不知道是天气影响了心情还是心情影响了笑容。总之,一年职中只有70多个晴天的布拉格是难得爽朗大笑一次的。布拉格为什么不大笑呢?卡夫卡的人生轨迹告诉人们,边缘、逃避、无望,好像这些是没有大笑的理由的;再看看《好兵帅客》里的帅客,那种常年处于他族统治之下的人们也只能是无奈的苦笑而已;而今天的缺少大笑则就成了一种习惯了吧,微笑已经能足以表达心情了。确实是这样,你问路行人冲你微笑,上车司机冲你微笑,你进店Waiter冲你微笑,就连你出关官员也冲你微笑。不卑不亢,亲切自然。在布拉格,当地一位华人朋友曾经请我吃过一次饭,那是一家米其林推荐餐厅,是非常正宗的波西米亚风格餐馆。餐馆的饭菜很有特色,大碗鸡汤、大盘肘子、大扎啤酒,非常诱人。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餐馆的服务,服务人员笑容可掬认真热情,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出现,微笑着提供很到位的服务。通身透着一股少见的淡定和自信。北岛在自己的布拉格印象中曾经说道:“捷克人还是有一种自信,没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完全转向。满街都是漂亮的捷克姑娘,让我眼花缭乱。她们有一种不谙世故的美,这在美国西欧早就见不到了。”不谙世故的美,这可能是布拉格最独特的气质了。布拉格,之所以被称为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是因为她的建筑,她是全世界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可以说漫步老城区内,目光所及、脚下所踩都有可能是历史文物遗产。布拉格还被称为建筑博物馆,从八九世纪开始的建筑一直到现代建筑和谐地矗立在城市的边边角角,比如12世纪前的古罗马式建筑、13世纪的哥徳式建筑、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17世纪的巴洛克式建筑、19世纪新罗马式建筑和现代式建筑,毫不突兀地并存在一起。有的甚至是一座建筑就有几百年的建筑历史,呈现出三四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修修补补不断完善,左边是罗马式右边可能就是哥特式,而后面则又可能变成了巴洛克式。一如布拉格最雄伟的圣维特大教堂,九世纪时还是罗马式建筑,十四世纪查理四世下令建为哥特式教堂,历经六百多年直至二十世纪初建成,教堂内又有多处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筑场景,如圣约翰之墓、如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而布拉格老城广场则更是近千年建筑历史演变的见证。广场周围的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建筑都展现在眼前,最著名的泰恩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上方的双塔高达80米,黑色的双尖塔下面是浅黄色的三层楼,在建筑学的课本里泰恩教堂一直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来解说的,但是,泰恩教堂早期也是罗马式建筑,后来改为哥特式教堂,而教堂内部的装饰却是大量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看着也是一个杂糅的建筑典型;广场上的老市政厅,建于年,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但是其后来修复的部分也充满着巴洛克式的特点;广场南面有著名的卡罗利努姆宫,它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根据时间推算,那是不是也应该属于巴洛克式建筑呢?老城广场上最有看点的是一座哥特式钟楼,最初建于年,在年德国统治的最后阶段被烧毁,现在的建筑是年和年重建的。广场边还有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巴洛克建筑,建于-年间。戈尔茨金斯基宫,建于18世纪,属于典型的洛可可式建筑。就是这样,布拉格的老城广场周边建筑风格多样,穿越千年历史,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物高高低低的塔尖圆顶毗连成一片塔林,使布拉格有了“百塔之城”的美称。杂糅和谐,这可能是布拉格的另一种美。为了倒时差,刚到布拉格那天就去捷克国家博物馆参观了。随行导游在给大家简单介绍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后,就把大家领到了一个雕像面前,他介绍说雕像正对的就是布拉格最重要的大街—瓦兹拉夫大街,雕像是瓦兹拉夫一世国王,他是捷克的民族英雄和守卫者。瓦兹拉夫大街的北面就是国王雕像,往南一直走下去是长长的步行街,大街两边是各种时期的建筑,导游不停地在罗马、洛可可、哥特、巴洛克之间来回翻转介绍,我们听者也只能是不停地赞叹和点头,说实在的,一时间真的消化不了欧洲上千年历史的建筑风格。显然,无论是广场的名字还是雕像,都有纪念圣瓦茨拉夫的意思。这位瓦茨拉夫是捷克最著名的君主,为了宣传基督教被他的亲弟弟杀死。在圣瓦茨拉夫骑马雕像的基座上刻着这么一句话:“圣瓦茨拉夫,捷克公爵,我们的王子,请保佑我们世代长存”——这既反映了捷克人对瓦茨拉夫的敬仰和爱戴,也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缅怀和对未来的向往。瓦茨拉夫一世去世后,他以殉教者的身份被封为圣人,称“圣瓦茨拉夫”。瓦茨拉夫从此成为捷克最家喻户晓的名字,从贵族到百姓都喜欢。圣瓦茨拉夫之后,波希米亚王国先后又出现了4位叫“瓦茨拉夫”的国王,一直到近现代,瓦茨拉夫仍然是捷克最常见的男孩名字之一,像捷克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哈维尔,全名就叫瓦茨拉夫·哈维尔。瓦兹拉夫大街是近代捷克历史的见证,曾经见证了捷克共和国的成立、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而在布拉格老城广场正中,也矗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巨大塑像,这就是捷克民族权利和人民权利的保护者、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被称为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雕像年被树立起来。每年夏天,在胡斯遇难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向这位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致敬。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中叶的捷克王国,是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捷克农民深受德国僧侣把持的天主教教会和德国贵族的残酷剥削,人们不堪忍受,采取各种形式反压迫。他们首先起来反对宗教压迫,传教士扬·胡斯就是是这一斗争的领袖人物。年,宗教会议判罚扬·胡斯有罪,于次年将其处以火刑。扬·胡斯之死,在整个捷克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把对扬·胡斯的迫害看作对整个民族的冒犯,反抗罗马教皇和帝国皇帝的斗争更趋激烈,年7月,在扬·胡斯宗教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捷克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后被残酷镇压。瓦茨拉夫和扬·胡斯都是为了信仰献出了生命,死后得到了历代捷克人民的敬仰。坚韧顽强,这可能是透过布拉格浪漫外表看到的另一种美。在布拉格你还能感到一种印刻在骨子里的艺术之美,正因为如此,布拉格,满城有数百座音乐厅和图书馆,有上千座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还有众多的名人遗址。随处可见意味深长的雕像,随处可听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乐章。我曾经两次经过老城广场前面的音乐厅,一次是中午时分,一次是晚上八点左右,两次都在音乐厅广场看到了露天的乐队演出;在火药塔前的那条街上还碰到过两次巡街的歌舞乐队演出;走过查理大桥,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桥上就有三个小型的乐队在奏乐,一个接着一个,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伴随着夕阳静静地流淌。“……伏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冲出,在岸边轰响并掀起浪花飞沫。在美丽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宽阔,带着涛涛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的旁边流过……”。这是斯美塔那为自己创作的《沃尔塔瓦河》写下的文字。从来没有一首曲子像这样细腻地描写一条河流,它让捷克人引以为傲的伏尔塔瓦河更富灵性。 一本《好兵帅克》让人们知道了哈谢克,帅客的直率是对各级长官愚笨的嘲弄,也是捷克人另外一种反抗的行为。自从有了这本书,帅客也成了布拉格形象的一部分,布拉格到处可以看到帅客的行踪,不时出现的涂鸦墙,必定有帅客戴着军帽穿着皮鞋的样子,广场周围的商店,关于帅客的围巾、马克杯、书包等等工艺品比比皆是,偶尔还会看到街道中有一个以帅客命名的餐馆、咖啡厅,就在卡夫卡博物馆对面,一个以帅客命名的咖啡屋就在营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捧着印有帅客头像的咖啡杯,品味着帅客故乡的文化味道。一本《变形记》让人们想起了卡夫卡。虽然他已经离去九十五年了,今天的布拉格仍随处可见卡夫卡的印记,到布拉格寻找卡夫卡已经成了众多卡夫卡迷的重要旅行计划。来到布拉格,穿过火药塔、到达老城广场,找到卡夫卡出生地,在广场旁边的罗浮咖啡馆喝杯有着卡夫卡头像的咖啡,或者举着印有卡夫卡头像的杯子喝一杯啤酒,然后在广场边上的卡夫卡书店里流连忘返;晚上,则是穿过“皇家之路”,来到十字军广场,那里有卡夫卡作品中叙述到的查理四世雕像和雕像身后的圣十字教堂,还有卡夫卡多次穿越而过的查理大桥;桥上的栏杆站立着30位圣徒,桥上也到处是兜售纪念品的商贩,各种有关卡夫卡的商品玲琅满目。生前无比孤独寂寞的灵魂游子,身后却成为了自己城市繁华热闹的象征,这是个纯属意外呢还是终成卡夫卡所愿呢?不得而知。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人们知道了米兰·昆德拉,随即知道了他的祖国捷克,也将“布拉格之春”的遭遇传遍世界。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也让布拉格成了爱情的乐园,那么多的少男少女抱着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回忆着电影《布拉格之恋》中的经典画面,听着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一对对跑到老城广场上寻找着爱情许愿池,发下相守终身的誓言,让布拉格广场见证着他们心中最美的爱情。布拉格,这所艺术的家园爱情的乐园,今天的童话依然在继续中。充满着艺术的味道,波西米亚风情,这可能是布拉格最迷人之美。年11月写于北京错过卡夫卡布拉格的代表是谁呢?无疑是卡夫卡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无数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文艺老年们追逐的偶像,多少人去布拉格可就是奔着他去的呢。而我呢,打从知道要去布拉格了,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s/189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