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约旦,并不妨碍我对它的期待,多次拜访定会弥补上次的缺憾,无论是身心的亦或是精神的。还是先从“约旦河西岸”说起吧,正是在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中,不断出现约旦河西岸,我才逐渐了解了约旦这个遥远的中东古国,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吧!约旦河源于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多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正如余秋雨说的:一条大河居然能从沙摸穿过,这无疑是一个壮举,但也迟早会带来麻烦。约旦河西岸地区,因土地具主权争议,这也是新闻上不单独称一个国家的原因吧。看图上的绿色、黄色、黑色色块就知道了,随着以色列巴勒斯坦两国战争的不断爆发,版图不断变化,以色列国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至于为什么这一地区一直战乱,详细的可以看看一本炙手可热的、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全球50多家媒体竟相盛赞的、包括美国前总体克林顿,基辛格等都极为推荐的书叫《耶路撒冷三千年》对这段历史阐述的非常详尽。简单来说就是:这里原是连成一体的巴勒斯坦地区,为英国托管地,二战结束后本想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料尤太复国主义者大量移民并建立了以色列国,割占了中间一块土地,把巴勒斯坦地区分成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块,巴勒斯坦人从此与以色列征战不休,以色列已经先后同阿拉伯国家(阿以冲突)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至今仍然战乱不断。
一提到去约旦,大多数人的感觉都是那里是中东,应该是和约旦河西岸一样整天打仗的地方啊,实际上约旦从年就开始奉行中立、不结盟和对外开放政策,在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历史上著名的六日战争)中惨败后,基本就没参与大的战事,包括年的海湾战争。年侯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并于年10月于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至今好久都没有在约旦本土发生大的战争了。约旦大多数商铺,民居家里都会悬挂侯赛因及现任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照片,可见民众对这两任国王的尊敬,侯赛因出身穆斯林“圣裔”哈希姆家族(圣裔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女及其后代的统称)与其长子现任国王一样,都曾经在英国留学,对现在经济政治颇有建树,在中东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下,侯赛因国王在一生中遭遇过无数次危险。在世界列强和地区列强的激烈角逐中,这个地区小国却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侯赛因像一个九命猫一样闪转腾挪,解除了英国支持的重臣格莱布帕夏的职务,赶走了不服管理的巴解组织,在阿以冲突中艰难存身,到他45年统治结束时,虽然丢掉了最富饶的约旦河西岸土地,他却让臣民在一片沙漠中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侯赛因国王病危从美国飞回祖国时,医院门口有几万普通群众在迎接,天正下雨,没有一个人打伞,他出殡那天,很多国家的领袖纷纷赶来,美国的现任总统和几任退休总统都来了,病重的叶利钦也勉力赶来,天又下雨,没有一个外国元首用伞。出殡之后,整整四十天举国哀悼,电视台取消一切节目,全部诵读《可兰经》,为他祈祷。 人们尊敬他是有道理的。约旦区区小国,在复杂多变的中东地面,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谁的脸色都要看,谁的嗓音都要听,要硬没有资本,要软何以立身,真是千难万难。侯赛因国王明白这一点,多年来运用柔性的政治手腕,不固执、不偏窄、不极端、不抱团、不胶黏,反应灵敏,处世圆熟,把四周的关系调理得十分匀当。可以说他“长袖善舞”,但他甩动的长袖后面还是有主体、有心灵的,人们渐渐看清,他多彩多姿的动作真诚地指向和平的进程和人民的安康,因此已成为这个地区的一种理性平衡器。
这种角色可以做小也可以做大,他凭着自己的教育背景和交际能力,使这种角色一次次走到国际舞台中央。结果,世界各国对这一地区深深皱眉,他与约旦,反而成了一条渡桥。这使他由弱小而变得重要,因重要而获得援助,因重要而变得安全。而侯赛因国王,则是方士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果要评选20世纪以来小国家的大政治家,他一定可以名列前茅。
而他的墓地,沙土仅是沙土,一根草也没有,面积只是一人躺下的尺寸。代替警卫的,是几根细木条上拉着的一条细绳。最惊人的是没有墓碑和墓志铭,整个陵墓不着一字,如同不着一色,不设一阶,不筑一亭,不守一兵。图注:因干旱少雨多风,路边的树都被吹弯了枝干。
约旦是一个王国,执政的哈希姆家族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其家族史已有多年。约旦是通往欧洲、北非及亚洲其他国家的门户。在古代,约旦曾经是贸易重道,如今安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主要侨汇、外援和旅游这三大经济支柱,高档酒店和豪华社区非常多,白色的独栋小别墅随处可见。约旦沙漠占全国面积80%以上,能源对外依赖严重,97%的能源依赖进口,人口.6万(年),约旦主体居民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98%,其中约旦阿拉伯人占40%,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60%。阿拉伯语为国语。伊斯兰教为国教,绝大多数国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以逊尼派为主。约旦全国缺水,据说实行分区轮流供水,必要时还要从邻国叙利亚和以色列调水,为世界上十大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约旦的自然资源匮乏,主要有磷酸盐、钾盐、橄榄等,旅游业是约旦支柱产业之一,佩特拉古城,死海和瓦迪拉姆沙漠等景点成为世界各国游客探险旅行和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约旦钱币为第纳尔,1第纳尔兑人民币10元人民币。国人到这里生活还是很痛苦的,钱不禁花啊,这里酒水更贵,因伊斯兰教是禁酒的,酒水都要有单独的执照才可以销售,一般面向外国人,ml的喜力啤酒,4.5JD,相当于45元了。因为他们亲欧美,我一常年在约旦的老同学说对国人并不太友好,有点看不起中国人。我一客户也说中国货虽然非常畅销,但是却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他们已经把中国货和廉价划上了等号,高端货他们还是喜欢欧美的牌子。因呆的时间短,大多数在酒店里,服务都还不错,只是觉得佩特拉的民风是最不淳朴的,坑你没商量,也许太著名的景区都一样吧,国内大景区也是这样的。 安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又叫“白城”“七丘城”,到了安曼,当然第一件事就是要去登城堡山了,城堡山是安曼的制高点,俯瞰安曼,去感受多年历史沉淀带来的震撼。
这里人工作相对懒散些,商铺等都是10点才开门,趁着工作间隙,早上6点起床,打UBER到了这里,(他们对外地人宰客还是很严重的,我们打uber,4km,20元左右,可以做4个人,而他们的的士随口要价,最少也要翻倍了,自由行来约旦的要先安装好uber了哈,安装uber需要google套件支持,有的手机还要翻墙,所有要提前弄好了哈,不然就要多花钱喽)景点8点开门,在景点边上闲逛,偶遇了上学的孩童,热情的邀请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学校,只是怕打扰了他们,草草拍照走人了。
城堡山是阿巴斯·阿蒙王国历史遗址。公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在城堡山上建立了首都,并称其为“阿蒙(Rabbath-Ammon)”,它就是圣经中记载的“拉巴”城。公元前三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重修阿蒙城并将它改称为费拉德菲亚(Philadelphia与美国的费城同名)。最后,改名为安曼(Amman),并沿用至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曾被罗马帝国征服,被罗马人统治了数个世纪,还被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土耳其帝国等统治过。罗马人在安曼以及整个约旦留下了许多遗迹。在城堡山周围,用大块石头建成了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要塞或了望塔,昔日城堡,现在都已经剩下断壁残垣。目前残存的地面建筑包括了罗马时期的赫拉克勒斯神庙,伍麦耶时代的艾米尔宫殿群,以及一座拜占庭教堂。赫拉克勒斯神庙建于公元~年,是马库斯·奥里利乌斯大帝在位时修建的。最令人称道的是,虽然整个神庙早已成为废墟,遗址之上,几根科林斯巨石圆柱,仍擎天而立,直入云霄,两圆柱间高高架着神庙的横梁,上千年托举在安曼的最高点上,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它都岿然不动。神庙虽然倒塌,神韵依在,如今只能从这几根惊天神柱幻想当年神庙的壮观和辉煌。一切的辉煌都成为过去,只有巨大的罗马石柱高高耸立在安曼山上,给人们讲述着这里的故事。赫拉克勒斯(Heracles),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又名海格力斯,在罗马神话中名为赫丘利(Hercules)。主神宙斯(Zeus)与阿尔克墨涅(Alcmene)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这些不规则的孔应该是固定罗马石柱用的。赫拉克勒斯神像只剩下这只手了。赫拉克勒斯神庙的边上是约旦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年,馆中陈列着在约旦全国各地发掘的历史文物,如在约旦河谷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距今已有10万年以上历史,是约旦现存最早的文物。不过以公元2世纪罗马时代的文物为最丰富,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久闻大名的死海经卷,但是目前却已经被人偷走了。死海经卷(DeadSeascrolls)是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它的面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有近五百卷书卷,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赛亚书》。除了《圣经以斯帖记》以外的《旧约全书》全部内容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从圣经的研究角度说,死海古卷使后人对圣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了解,也引发了许多的猜想和争执。这么重要的书卷竟然丢失了,实在太可惜了。伍麦耶时代的艾米尔宫殿群遗址,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在城堡山建立的“埃米尔宫”(王宫),坐西朝东,虽经历了多年,但残存的建筑如今仍能显示出当时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在安曼老城密密麻麻的房屋中间,在蓝天白云下,一面约旦国旗在迎风飘扬。据说,这是约旦最大的国旗,旗杆高达米。身后是千年古迹,前面是今日世界,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汇合。手轻抚千疮百孔的罗马石柱,思绪飘忽,恍然间回归千年繁华盛世,人流熙攘,歌舞升平,忽然一场战争骤然降临,玉石俱焚,轰然垮塌,历史像放电影一样幕幕在眼前拂过………阿巴斯?阿蒙王国、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ISIS,这一切都发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清真寺对面竟然有一座教堂第二天亦是6点起床,独自一人,漫步在异国街头,并无明确目的,只是想更多的感受下当地风土民情,在这里呆的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几眼异域风情,至少要对得起来回20多个小时的奔波吧。漫无目的也好,自由,随意,每转过一个街角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惊喜,因为是闲逛,内心也少了急躁,多了平和,对过马路时车不让人几分钟也没能通过,也都能泰然而对。路逢几次折腾也无法停车到车位的女司机帮忙指点迷津,在2个多小时的闲逛中,竟然发现约旦并不只有白色,也有多彩的一面,还歪打正着的参观了阿布扎比国王清真寺,还发现了伊斯兰教国家级难得一见的教堂。
阿卜杜拉国王清真寺位于安曼市中心,是安曼最大的清真寺,安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装饰有华丽的马赛克拼镶图案的蓝色圆屋顶在一片白色建筑中非常醒目,因而也被称为“蓝顶寺”。寺前的一对宣礼塔可以成为旅游者在安曼确定方位的坐标。最多可同时容纳人,而在庭院中还可以再容纳人同时礼拜。这里欢迎非穆斯林前来,但是女性非穆斯林游客需要的纪念品区借符合规定的袍子(黑色与棕色),在非礼拜时间才可进入。老城区的建筑还是有点现代化气息的,一改我对约旦为白色之城的看法。前往佩特拉路上随拍。路边的土地,看上去荒芜而贫瘠,光秃秃山丘,满眼乱石,而四周的国家都在水深火热的征战之中,难免有担心流弹飞来的顾虑,但是,在这片80%的资源需要进口的土地上,但他们依然建起了私家别墅,院子里也都以繁花绿草装饰,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这也正诠释了中国的故土难离,归正首丘等成语的意义,也许慢慢的理解了以色列的犹太人为什么征战流亡几千年,依然还要回归故土的原因,迦南地区虽然被誉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但实际上确实没有石油没有牛奶的贫瘠之地,应都是因为故土情节吧。约旦的珍宝-佩特拉Petra,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坐落在海拔米的高山峡谷中,它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佩特拉为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国首都,公元前1世纪时极其繁荣,公元年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3世纪起,因红海贸易兴起代替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直到年为瑞士旅行家重新发现而重见天日。最早掌控这片区域的是西元前年的Edomites以东人。因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以东人掌控由南边阿拉伯到北边大马士革(敘利亚),以及埃及到巴比伦(伊拉克)的贸易路线。西元前年,来自阿拉伯西部的遊牧民族Nabateans纳巴泰人也迁移到这片区域,从事物品交易並在附近山头搭帐篷生活。后来以东人因为国势衰落迁往北部后,Nabateans逐渐地佔据这裡,並且掌握当时的贸易路线。刚开始Nabateans过着传统的遊牧生活,但是随着财富不断的累积,Nabateans于西元前年起逐渐转为都市居民,并于西元前年左右在岩石区里建造城市,取名为Raqmu并设为Nabatean王国的首都。擅长经商脑筋灵活的Nabateans,让这里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中心,控制阿拉伯与大马士革间的通商之路,同时也是海上丝路的转运站,货品(香料,乳香,没药,等)从这里再转运到印度或中国。在KingAretasIII(86–62B.C.)统治下,Nabatean领土一度扩大到北至大马士革,西至西奈半岛,南至阿拉伯半岛。在佩特拉的全盛时期,城内居民高达30.人。Nabatean最让考古学家惊叹的,除了从山岩中凿出美丽的建筑外,还有他们杰出的水利工程。Nabatean将城外山泉水利用一系列的水管水道引进城裡,设计出具有防水功能的地下蓄水池,让城裡的居民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水源。甚至可以将水源卖给来这裡交易的骆驼商队,从中获利累积財富。此外,这片区域常常会因为下雨造成山洪淹水,Nabatean设计出水坝,将洪水巧妙地引导到出水道,解决往年因下雨造成的山洪灾难。导遊说WadiMusa一直都有雨季出现洪水的问题。政府用了很多现代方法都无法杜绝淹水,直到年在Nabatean后来被地震摧毁的水坝上加盖新的水坝,才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问题。有趣的是Nabateam在西元50年就设计了水坝,把雨季带来的洪水巧妙地疏散到旁边的水道,两千年后的我们在知识与科技的进步下,还是必须採用他们的老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在罗马的统治下,Petra持续繁荣了一百多年。不过隨着罗马将贸易中心转移到位在敘利亚的Palmyra帕尔米拉(古时的丝绸之路末端),再加上航海贸易兴起,物品由红海直抵罗马略过古城。Petra不再是最大的贸易枢纽,从此经济与势力逐渐衰退。两千多年前,进入古城的唯一通道是人行道右侧石头中的洞口。隱密又狭小的入口,让古城不容易被发现与攻佔。数百年来,只有居住在此区域的贝都因人知道“TheLostCity失落的城市”存在,他们也刻意守密不想被外界知道。直到年,瑞士探险家JeanLoiusBurckhardt乔装成穆斯林圣者进入这裡,佩特拉才重新被外界认识。19世纪时,不断湧入的考古学家,旅遊家,诗人和艺术家让佩特拉成为西方欧洲的焦点。知名的英国画家DavidRoberts进入佩特拉手绘了许多图画,展示出佩特拉还未被修复前的景象。年就进驻的英国考古团队一直到现在还再进行开挖工程。目前佩特拉只开挖出整个古城的15%,剩下的85%还淹埋在砂土石块下。隨着考古团队持续的持续挖掘与研究,让佩特拉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重大发现。年挖掘出基督教的Mosaic教堂,3发现了Treasury下方的古墓,重新定义Treasury为KingAretaIII的坟墓,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将来我们可以瞭解更多古城的过去与原貌。这个贝都因人小茶棚的小哥是来挑战我们胆量极限的吗,竟然在这里打起了秋千,后面的石台下可是深渊啊。画面很美,内心是排斥的,双腿是颤抖的,大叔老矣,这小心脏受不了这折腾啊。自费15JD,合元人民币,随着当地黑导攀着没有保护的小路,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最佳拍照点,常规的路需要1.5小时,整个景区几十公里,应该是2天的线的,可导游只给我们2个多小时,没办法只有铤而走险了,主要怕他把我给卖了哈,在这深山之中,没有点胆量真不敢贸然脱团行动的,即便是这样,我紧赶慢赶才逛了三个景点,来回8KM山路,大家自已来的话,一定给自己多计划点时间哈。Al-Khazneh又称为Treasury,高约40公尺宽约30公尺,拥有希腊风格式的精緻外观,整座宫殿完全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之所以称为Treasury是因为传说中,埃及法老王追逐以色列人时把宝物藏在这裡。有人相信顶端的圆球裡藏有珍宝,所以拿枪射击只是岩石雕刻成的装饰。最后当然没有找到宝藏,只留下被严重破坏的圆球雕像。隨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原本被认为是神殿的Al-Khazneh,於3年挖掘出下方的墓穴与资料显示,这裏是国王NabateanKingAretasIII的墓穴。从Treasury最佳拍摄点出来本打算原路返回到Treasury宫殿正门的,没想到路边正好看到Highplaceofsacrifice路标,小哥立马漏出了兴奋的表情,这也意味了接下来我将又被套路了,他说他可以带我去这个地方,这个是整个景区的至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景区,是最最漂亮的地方,因来的时候做过攻略,又不太想走回头路,也就自然而然的甘愿被套路了,主要我是看中他的本地装扮,可以给我当个模特了,以后的几张照片,细看都应该有这个红衣少年的身影,慢慢熟悉了,他和我谈了起来,说自己就在这景区里出生,在山洞中生活,父亲取了两个老婆,共有8个兄弟,吃水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泉水,也算是一个难得的经历.......人生得失难自量,小哥感觉他赚到了,我亦感觉不太值,但,这又有什么呢,坦然处之罢了,如果凡事纠结计较得失,那么后面的旅途的心情你可能就没那么美丽了,倒不如反过来利用眼前的独特优势,发挥创造更多价值,岂不是更有魄力呢,更多一份泰然呢!在小哥的带领下,节约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应算是幸事了,信息时代诱惑太多,各种各样的app都在试图偷走你的时间,
StreetofFacade。这个有着亚述风格的建筑,大大小小加起来供有超过40几个洞穴屋,其中大部份是墓穴。要辨识墓穴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上方有阶梯状的装饰就是墓穴。导遊说Nabateans相信人死后会到天堂,而墓穴门面上雕刻的阶梯可以帮助亡者抵达天堂。跟大部份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一样,越有钱有权势的人,墓穴就越大越豪华,让人一看就知道裡面埋的是达官贵族。Petra幅员辽阔,景点与路线众多,被登录的景点就超过个(其中约个为古墓)。在导览佩特拉时会发现,佩特拉建筑与装饰风格很多元。融合了Hellenistic希腊,Assyrian亚述,Roman罗马,Mesopotamian美索不达米亚,Eyptian埃及等不同的元素。虽然因为遊牧民族的生活文化,让Nabateans没有祖先遗留下来建筑古蹟可作参考。但是聪明的Nabateans透过贸易与外界交流得到的知识,从中擷取设计元素与技巧,再融合民族的风格,创造出千年后还让世人赞叹的伟大建筑。StreetofFacade非常容易探索。下方墓穴经过长期风化与洪水沖刷后形成的风貌,展示出大自然的力量。这只山羊在守护自己的领地,冲着我嚎叫。Highplaceofsacrifice祭坛步道入口,也是我下山的出口,总距离三公里。RomanTheater罗马剧场:大约於西元前(公元前)年由Nabateans所建造。整座剧场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盖好时可容纳3.人。西元年被併入为罗马帝国的省份后,罗马人扩大了剧场的规模,最高可容纳8.人。当时的剧场裡还有柱子,雕像,拱门,木制舞台,VIP包厢等建物。西元年的大地震摧毁了许多建物,包括剧场也严重的损坏。剧场震落下来的建材被挪去修复其他建筑,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废墟遥想当年的盛况,不过光是从山壁凿出剧院主体就让人惊叹。西元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各城市向信仰基督教的帝王宣示忠诚的最好方式就是兴建基督教会。佩特拉虽然大部份都是异教徒,也开始建造教堂。在第四世纪时,Nabatean国王的坟墓(UrnTombAl-Deir)还被当作教堂使用。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繁华,今日的落寞,给你一个支点,是可能翘动了地球,但能坚持多久是另一个艰巨的课题。风来了,猪飞起来了,飞多远就要看他造化了。有了这个中东纽带,佩特拉繁荣了几百年,城里的人与荣俱荣,而城不在了,鸟儿四散,很难想象30万人的古代城邦一哄而散的场面。西元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佩特拉一半的建物,大部分的人有系统的迁出。据导遊说大部分Nabateans迁移到现在的伊拉克了。留下来的人无力修复所有的建物,只能使用未损坏的区域。西元年,再一次的大地震让佩特拉的建筑和供水系统几乎全毁,原本进驻在佩特拉的教主率领教徒们离开。从此,佩特拉就成为废墟被世人遗忘。思绪还未经整理,四五小时奔波后,入住死海,饭罢,闲庭独坐,这应是此行最接近西岸战场的地方了,一方战事四起,一方歌舞升平,暮色苍茫,遥想对面的三教圣城(犹太教应许之地,基督教耶稣复活之地,伊斯兰教夜行登霄之地),明日三六五天团的团友即将各自启程,回归各家的柴米油盐,此处虽有一场歌舞,独特嗓音,沙哑倾诉,似乎在为离别浅吟低唱,此处应有几杯红酒,举杯对饮,感恩相遇,感恩和平,感恩时光,可惜因了整日奔波,多数人已经早早睡去,此时本应打油诗走起,但感情未及升华,无病呻吟,就作罢了哈。有缘人生终会再见,有感打油再次启程,何必急于一时捏,收拾思绪,会房间觉觉吧。死海边的清晨,景区还没有开门,边上随拍一只瘸腿的狗子。死海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米。湖最深处.29米,最深处湖床海拔-.米。也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三位的水体。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有“世界的肚脐”之称。死海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甚至连死海沿岸的陆地上也很少有除水草外生物。这也是人们给它起名叫死海的原因之一。据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相关数据,死海水位正以每年3.3英尺(约1米)的速度下降,随着不断减少的水量,使得死海的盐浓度大大提高,将来死海可能会真的死掉,有计划的要趁早啊。到死海游泳可千万不能扑通一声跳下去。会游不见得会浮。不少人以为死海浮力大,人沉不下去,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戏水。其实不然。在死海漂浮切忌动作过大而弄出水花溅进眼睛。关键是海水太浓,哪怕有一小滴进入眼睛,都会难受得要命。有经验的人都会带上一瓶淡水放在岸边,以便用来及时冲洗。有人不小心喝了一口,结果胃里难受了好几天,想吐也吐不出来。岸边的结晶体坚硬带刺状,很容易划破皮肤。进入死海,平时微小到你自己根本察觉不到的细小挠破处马上就有灼热感,真如同“伤口上撒盐”,不过经过死海盐浴后伤口好得快。那么死海真的就没有生物存在了吗?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水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0亿个盐菌。另外,人们还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如此看来,死海中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死海的海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富含矿物质,常在海水中浸泡,可以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因此,每年都吸引了数十万游客来此休假疗养。死海海底的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死海成分含量高的护肤美容品可达到提亮肤色、改善暗沉、深层清洁、淡化纹路等功效;以色列在死海边开设了几十家美容疗养院,将疗养者浑身上下涂满黑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唇。富含矿物质的死海黑泥,由于健身美容的特殊功效,使它成为以色列和约旦两国宝贵的出口产品。死海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从希律王时期开始),湖中大量的矿物质含量具有一定安抚、镇痛的效果。
来张沐浴出水照结尾,估计是目前自己最自恋自拍了。
部分资料引用自《千年一叹》、mikaya游记、杭州老魏
依然于.9.24日深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henweitingt.com/amls/1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