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师传弟子承万老论述中药品种三

发布时间:2021/11/23 14:42:58   
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160212/4769995.html

[按]为系统学习万老的学术思想,“师传弟子承”栏目将以万老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为主线的学术观点、理论进行分期介绍,以便于弟子们领悟、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本期将介绍万老论述中药品种(三):

03

中药的药名与品种

中药药名是中药个药的识别符号。一个准确通用的药名,对于药物生产、流通、应用和学术交流都是十分必要的。中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制剂、鉴定、营销、临床应用、分类与信息检索等,都要首先接触名称。准确无误的名称,会给应用、研究与交流带来便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药材品种繁多,中医药及相关的文献浩如烟海,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同一种中药材,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和各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常出现不同的称谓,形成许多“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复杂情况,并且日积累,于今为烈,成为中药药名和品种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1、药名概念

中药药名有正名与异名。正名包括药材正名、药材拉丁名、中药材基原植(动)物中文名及拉丁学名;异名包括文献名、地方名、商品名、处方名等。

一、药材正名

中药材正名是中药材法定的、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或约定公认的名称,如中药的人参、甘草、牛膝、远志、细辛、防风、枸杞、当归、知母、秦皮、厚朴、大黄、连翘、禹余粮、消石、阿胶、牡蛎、鹿茸、牛黄、鳖甲、水蛭等,从《本经》命名,一直沿用至今。中药个药异名虽多,并未造成严重混乱者,有赖于中药材的正名比较一致。中药材正名,作为个药的标志性识别和通用符号,贯彻了“一物一名”的原则,并基本上保持着连续性、稳定性,这是中药材名称的主流。

中药材正名具有继承传统药名的性质,它比较注重采用始载文献上的名称,如茯苓始载于《本经》,莲子始载于《本草经集注》,白芥子始载于《新修本草》,桑枝始载于《本草图经》,黄柏始载于《本草纲目》,鸡冠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冬虫夏草始载于《本草从新》,功劳叶始载于《中药志》,北豆根始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太子参给载于《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等。

二、药材拉丁名

中药材个药都有一个拉丁名与通行的生药的拉丁名一致,现参照《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郑汉臣、蔡少青主编)归纳如下: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药用部位的名称,用第一格表示,如根Radix、根茎Rhizoma、木材(茎)Ligu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叶Folium、花Flos、花粉Pollen、果实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第二部分形式多样,有的为原植(动)物的属名(第二格),如远志RadixPolygalae;有的又以原植(动)物的种名(第二格),用以区别同属它种來源的中药材,如五味子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南五味子FructusSchisandraeSphenantherae;其他还有以原植物(第二格)和其他附加词,用以说明具体的性质或状态,如制何首乌RadixPolygoniMutifloriPreparata,鹿茸CornuCerviPantotrichum。有的中药材拉丁名就没有药用部位的名称,直接原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例如:藻菌类药材——海藻Sargassum(属名)、冬虫夏草Cordyceps(属名);动物整体药材——九香虫Aspongopus(属名)、蛤蚧Gecko(种名);动植物干燥分泌物、汁液等药材——麝香Moschus(属名)、芦荟Aloe(属名)。矿物药材拉丁名,一般采用原矿物拉丁名,如雄黄Realgar、滑石Talcum等。

三、中药材基原植(动)物中文名

中药材的原植(动)物中文名,是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代植(动)物分类命名的方法,参照植(动)物学专著(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髙等植物图鉴》、《中国动物志》等)选定的。

中药材的原植(动)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具有现代植(动)物分类学命名的性质,注重对药材基原(科、属、种)的认定。如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牛蒡子,来源于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这是中药材正名与原植物名相一致的情况。但有时两者名称并不一致,如中药材泽兰,原植物名毛叶地瓜儿苗(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lucidusTurez.var.hirtusRegel);洋金花,原椬物名白曼陀罗(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metelL.)。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中药材存在多基原的问题,因此其原植(动)物有时不止一种,如白前,来源于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stauntonii(Decne.)Schltr.exLévl.,或芫花叶白前C.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茎及根,这种情况下,两者名称也不可能一致。

当前中药材的原植(动)物中文名,与中药材名,往往由于在取名时考证古籍、调査研究不够,或植(动)物学家与中药学家认识上有分歧,致使少数名称没有注意到历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造成取名不当,出现不切实际和容易误解的情况。中药白薇的原植物之一是萝藦科植物蔓生白薇CynanchumversicolorBge.,而《中国植物志》却称此种为变色白前;中药紫草的原植物之一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属紫草正品之一,而《中国髙等植物图鉴》却名之曰“新疆假紫草”。类似例子不少。这一问题在我们研究和应用中药材原植(动)物中文名称时,应注意考证鉴别,避免误解错用。

四、文献名

文献名指古今本草及相关文献记载的中药材个药的异名。例如文献记载的黄芪异名(表1):

表1黄芪异名及出处示例

共涉及13种古今文献,24个异名。

文献异名比较繁多,多数中药材都有文献异名,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也有一部分民间习中中草药无文献异名。

五、地方名

地方名是指现代全国各地方的中药材异名,包括各大区名,名省、直辖市、自治区名,各市、县名,山、水、海、岛名等。例如青葙子的地方名(表2):

表2青葙子的地方名示例

共涉及20余省,52个地方异名。

几乎所有中药材都有地方异名,一味中药地方异名数十个至百个以上者并不鲜见,其繁杂可想而知。

六、商品名

中药材在商品流通、市场营销过程中,常形成一些行业的习惯的商品异名,或带有辨状评质的性质。例如厚朴的商品异名有(表3):

表3厚朴的商品异名示例

七、处方名

中药材的处方异名,多是由于处方者为求书写简易,使用省字、别字、谐音字、同义字而出现,亦有意在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者。如将灯心草写作灯草,威灵仙写作灵仙,辛夷写作辛一,鳖甲写作别甲,蜈蚣写作吴公,栀子写作枝子,旋覆花写作伏花,全蝎写作全虫,补骨脂写作固子等。此种处方异名很容易造成误解,如将鸡冠花写作鸡冠,将郁李仁写作李仁,将海螵蛸写作鱼骨等。这是处方使用药名不规范的表现,不足为训,应予纠正。

2、中药的同物异名

同物异名指同一种药物在正名之外,有多个异名(亦称别名)。异名带有历史性和地域性,它来自各时代的中医药及相关文献载录名称,以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称谓。

中药同物异名具有普遍性,无异名者鲜见。一般常用中药材异名多,其中异名达到近百个或百个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如虎杖、木防己、威灵仙,仙鹤草、益母草、金樱子、夏枯草、香附子、青葙子、海金沙、了哥王、澄茄子,栝楼、木槿、地耳草、毛茛、莲子、苍耳子、地骨皮、五倍子、大黄、豆卷、楮实子、大蓟、车前子、朱砂根、天胡荽、薜荔、积雪草、墨旱莲、铁苋菜等;异名数十个者,在常用中药材中比比皆是。出版之《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中草药同物异名集”,收集中草药余种(科),汇集中草药同物异名达10万个以上,可谓集中药异名之大成,这部《名鉴》,为研究中药名称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为剖析中药同物异名存在的问题,现以中药虎杖为例,详列其正名、异名如下:

(1)中药材正名:虎杖,始载《名医别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

(2)原植物中文名:蓼科植物虎杖。

(3)拉丁学名: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

(4)文献名(异名):参见表4。

表4虎杖文献名及出处

(5)地方名(异名):参见表5。

表5虎杖地方名及出处

虎杖共有个异名,其中文献异名34个,出自17种古今文献;地方异名个,涉及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0多个市、县地区。在异名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易与其他中药品种相混淆的名称,如红药子、黄药子、地榆、土地榆、黄地榆、土黄连、野黄连、雄黄连、大黄、山大黄、水大黄、土大黄、血藤、茶叶、水黄芩、血三七、黄三七、大泽兰、活血丹、竹节参等。其中地榆、大黄、竹节参、野黄连、黄药子等也属于同名异物品,药名交错,相互混淆,由此而造成药物混用是难以避免的。由此可见中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复杂性。笔者不惮其烦地罗列其名称意即在此。

3、中药的同名异物

中药的同名异物指的是药物来源不同,成分、疗效也有差别,而在不同地区却同称一个药名,同当一种中药使用。

中药同名异物的情况,由来已久。宋代《本草图经》中就明确指出,药物中“有名同而形类全别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黄芪、苦参、山姜诸条的“释名”中,多次使用“同名异物”的概念,并在序例中载有“药名同异”篇,对五物同名、四物同名、三物同名、二物同名等作了详细记载。

中药同名异物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复杂,它是中药药名与品种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国中草药名鉴》(下册)“中草药同名异物集”,长达页,同名异物品种之多,使人眼花缭乱。一种中药,其同名异物品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者触目皆是。如甘草有同名异物品8个,乌梢蛇有9个,海龙有11个,川木通有12个,秦皮有13个,五倍子有15个,海风藤有19个,党参有22个,天南星、白前各有25个,石斛有27个,独活有29个,银柴胡有32个,五加皮有33个,威灵仙有35个,黄芪、柴胡各有39个,透骨草有42个,蒲公英有44个,白头翁、贯众各有49个,山楂有61个,草乌有62个……在多种常用中药中存在同名异物问题的在种以上。

现以中药威灵仙为例,剖析其同名异物的情况:

威灵仙是一味常用中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集验方》中,唐、宋本草中有记载。我国《药典》中收载的威灵仙,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团铁线莲C.hexapetalaPall.或东北铁线莲C.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属多基原品种。威灵仙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疼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

威灵仙属于中药复杂品种之一(见表6“威灵仙主要同名异物品种”表),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3个品种之外,在全国各地区以毛茛科同属植物、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菊科显脉旋覆花等植物,称作威灵仙、铁脚威灵仙、铜灵仙、铁丝威灵仙、铁角灵仙等同名或相似名,当作威灵仙使用的品种,常见者即达30种以上。多数为毛茛科同属近缘品种,在表6的33种同名异物品中占22种。玄参科植物草本威灵仙,根据本草考证,它在古代是威灵仙的药用品种之一,但近代已不作威灵仙用,如山西、宁夏民间称之为“斩龙剑”,用于治毒蛇咬伤。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华东菝葜和黑叶菝葜,在北方称作铁丝威灵仙,是威灵仙的地区习惯用药。作为地区习惯用药且已形成商品药材的,还有毛茛科同属植物山木通、毛柱铁线莲、锥花铁线莲、铁线莲、毛蕊铁线莲、柱果铁线莲等。菊科植物显脉旋覆花、云南兔耳风分别见载于《滇南本草》和《玉龙本草》,在云南地区混称威灵仙使用。另外,金粟兰科的草珊瑚和樟科的宜昌润楠,当作威灵仙使用,更属名实不符,张冠李戴。

表6威灵仙主要同名异物品种

中药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确实是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中药品种的混乱,还有其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如不同历史时期,中药品种范围和药物名实发生变化,由于对药物基原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将同科不同属的药物,或同属不同种的药物,或不同科属而形态、性状近似的药物,彼此混淆。此种现象在古今本草中都时常出现,民间尤多。再如,由于某些药源的短缺,稀有珍贵药材价昂难得,受货源制约及利益驱使,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使中药品种的混乱难以根除。因此,解决中药品种混乱,也需要综合治理。

中药的“同名异物”,简单地说,就是两种以上的个药,其来源、成分、疗效都不相同,但却同称一个药名、同当一种药材使用;中药的“多基原”,则指的是一味中药有两种以上的原植(动)物来源,但其成分相似,性效,功能、主治与疗效相同或基本相同,当作同样的药材使用。中药的“同物异名”,当然包括各地方的异名,但其范围要更广泛,也包括古今不同文献记载的异名,以及商品名等。“同物异名”还有两种情况,即“同物异名同用”与“同物异名异用”。前者占大多数。后者则是将一种药物在不同地区作不同的药物使用,如玄参科的阴行草,在我国南方地区作土茵陈使用,在北方地区作刘寄奴使用;虎掌的块茎,在一些地区作半夏使用,另一些地区则作天南星使用。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药的“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时,必须联系具体药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实质,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4、关于规范药名

中药药名与品种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规范、统一药名的必要性。除了上面谈到的中药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方面的问题之外,更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则是中药材正名、原植物中文名及拉丁学名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冯学锋写了一篇《关于植物药名标准化的建议》,该文对国家技术监督局年颁布的《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与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的名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植物中文名、拉丁名有不少不一致之处。其中拉丁名相同、植物中文名不同的94种,植物中文名相同、拉丁名不同的8种。据笔者査证在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该问题仍然存在。见表7、表8所示。

表7《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与、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文植物名不同示例

表8《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与、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拉丁学名不同示例

此外,有些常用中药材的基原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而《代码》未收载,如秦皮(苦枥白蜡树FraxinusrhynchophyllaHance,白蜡树F.chinensisRoxb.,尖叶白蜡树F.chinensisRoxb.var.acuminateLingelsh,宿柱白蜡树F.stylosaLingelsh)、辛夷(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武当玉兰M.sprengeriPamp.)等;有些常用中药材的基源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代码》的拉丁名互为正异名关系;有的原植物究竟是正种还是变种,在认定上出现了差异。这些都是名称不规范、不统一的表现。

中药材的名称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是包括了药材名,原植(动、矿)物名,拉丁名多个范畴;二是普遍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三是一部分中药材存在多基原,或用一种植物不同部位作独立药材的情况,药材名与原植物名彼此分离;四是除中药材正品之外,还存在着地区习惯用药、代用品及伪品等复杂情况;五是中药品种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只是常用中药材的一部分,许多未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材,尚无一个法定的正名;六是中药材的悠久历史传统提出如何使命名保持连续性的问题,现代植(动)物分类学提出如何使命名科学化的问题,广阔地区和广大群众又提出了如何使命名便利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规范和统一药名时要慎重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中药药名的研究,与中药品种的研究一样,是中药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它与中药药名与品种的繁多、复杂情况颇不相称。虽然不断有中药学者呼吁加强中药药名研究和开展统一药名的工作,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收效甚微。

关于规范和统一药名,有些学者已经提出若干具体建议,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引起重视,提上研究日程,有步骤地积极地付诸实施。

有关统一药名问题

统一药名(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第10页)。

中药混乱品种,很多是由“异物同名”而引起的。如果能做到统一药名,一物一名,则对澄清混乱最为理想。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在编制国家药典时必然要慎重考虑统一药名的问题。但是药典收载药物品种的数目有限,出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全部都收。那么,其他药物的名称怎么办?要不要统一。我想以统一为佳。究竟怎样来统一?由于这是个大事,特别是确定药材原植(动)物中名的问题很复杂,必须集思广益,妥为研究。建议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成立一个专门学术性的中药名词委员会来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出版有关统一中药名称的专书,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后由国家颁布施行。

过去,中国科学院的名词室就曾编写过《种子植物名称》和《孢子植物名称》等书,虽然其中还有少数问题存在,但总的来说,在全国学术交流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以前,由于药名的不统一,在中药行业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怪现象。即有人从文献介绍得知某些药材对某种疾病疗效甚佳,即从外地大量调入。后来见货,恍然大悟,方知此种当地资源甚多,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另外,某些药材经营部门单凭从账面上看名称订货,但由于药名各地称谓不同,却因之而造成了错订和该订而未订的损失。在药名统一之后,类似这样的差错,就能大大地减少或避免。

植物药材名称标准化的建议(冯学锋:《中国道地药材论丛》第页)。

中药材名称的统一是中药研究的首要条件,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要求中药材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植物药占中药的80%左右,是名称标准化的重点和突破口。GB的实行对中药标准化是一个促进,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可参照和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把不合理部分全盘照搬过来,更不等于说中药材名称标准化可以不搞。这是因为中药材命名和名称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中药材包括动、植、矿物药三大类,相互之间不能重复;第二,药材基原在很多时候是2种以上,如大黄来源于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药材名和原植物各有所区分;第三,同一种植物不同的部位,常作为两种药用功效不同的中药,如何首乌是植物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根,其茎藤为中药首乌藤(夜交藤)。又如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的果实为瓜萎,种子为瓜蒌仁,根为天花粉。如此等等足以说明中药材名称的标准化更为复杂,应包括基原(动)植物中文名、拉丁名、药用部位、栽培变种等内容。

针对GB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名称采用原则,供中药材名称及植物中文名标准化参考,并希望引起有关方面对植物药中文名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视。

(1)专一性:一药一名,包括饮片、制剂、动植物以及处方用名之间正名不得相同。

(2)采用药名作植物名应十分慎重:对外国学者和前人拟定和考定错误的名称应尽可能更正,并将习用已久的原用名作为副名(即别名)过渡一段时间。

(3)优先律:凡古代本草文献上著录,品种能考证清楚的药名应以之为准。如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ArisaemaheterophyllumBlume最早在《图经本草》中出现文图,明显地表现出该植物特征,中文名以天南星为宜,同时废弃“异叶天南星”之名。

(4)外来药物名称以本草名称为准,本草未著录的以近代最早用名为准。

(5)模式:属内模式种与常用中药材主要来源吻合时,恰当的属名为该植物的中名。如甘草属的模式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其中文植物名就称甘草,而不宜称乌拉尔甘草。

(6)实用性:同属植物作为不同药性和药效入药时,允许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中文属名,或用一个中文属名,但在种的名称上要区别对待,如白前和白薇就应以实际用药情况确定有关植物名的主词干是“白前”还是“白薇”。人参和三七、虎掌和半夏均属此例。

(7)药材名和植物名尽量在不引起混乱的情况下统一起来:如巴戟和巴戟天,青蒿和黄花蒿等。

(8)简化但不能引起误解或混淆:如金毛狗脊不能简称为“金毛狗”或“金狗脊”。最少一个字,如韭、菊等,最多不超过5个字。

(9)植物名不宜带有药用部位:如芡不宜用芡实为植物名。

应当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在名称审定和采用上存在着重拉轻中、重物种名轻药材名的现象,这既不利于中医药特色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同时还应当强调的是,正如生物学、矿物学的命名有其学科发展自身的规律和应遵循的原则一样,中药材的名称标准化是为了实用和通用,也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建议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在与有关动、植物命名机构沟通条件下实现统一的国家标准。

中药材命名模式探讨

(以《药典》所载药为例)

中药材的命名是有规律的,极有特点。其名称多结合药材产地、入药部位、形态、生长特性、颜色、气味、功能等形成。许多药名都有其来历、典故,绝非信手拈来。从中药材名称亦可体现出中药的特色与传统文化。研究药名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药,并在中药材命名和使用方面,把尊重历史、继承优秀传统和开拓创新、实现现代化结合起来。

(1)以产地命名:川芎、广防己、党参、浙贝母、南五味子、北沙参、禹州漏芦、湖北贝母、藏菖蒲、阿胶、蕲蛇等。

(2)以入药部位命名:葛根、桂枝、桑叶、五加皮、金银花、枳壳、芡实、白芥子、桃仁、白果、莲房、龙眼肉、海风藤、紫苏梗、藕节、竹茹、谷芽、柿蒂、虫白蜡、香果脂、牡荆油、鹿角、鳖甲、蝉蜕等。

(3)以形态命名:人参、钩藤、牛膝、乌头、狗脊、马兜铃、龙眼、百合、马鞭草、两头尖、佛手、皂角刺、卷柏、鸡冠花、干姜、刀豆、猫爪草、锦灯笼、僵蚕、珍珠等。

(4)以生长特性命名:夏枯草、忍冬、桑寄生、石楠竹、冬虫夏草、夏天无、浮萍、通草、胖大海等。

(5)以颜色命名:红花、赤芍、丹参、朱砂、黄连、金铃子、白芍、银耳、青蒿、绿豆、黑芝麻、紫草、苍术等。

(6)以气味命名:甘草、苦参、咸秋石、淡竹叶、五味子、鱼腥草、臭梧桐、细辛、丁香、香橼、麝香等。

(7)以发现者命名:何首乌、杜仲、刘寄奴、徐长卿、使君子等。

(8)以性能命名:防风、益母草、威灵仙、远志、决明子等。

(9)以炮制方法命名:法夏、炮姜、炙甘草、煅石青、制川乌、焦栀子、水牛角浓缩粉、鹿角霜、薄荷脑、薄荷素油、蛤蟆油、猪胆粉、冰片(合成龙脑)。

(10)外来名:破故纸、曼陀罗、安息香、胡黄连、番泻叶、苏合香、西红花、西洋参等。

《本草纲目》释名举例(共40条)

中药的“释名”是本草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草经集注》中即有“释名”记载,历代本草都有阐述,至《本草纲目》,乃在各药论述中首列“释名”,详加考证,可谓集“释名”之大成。《本草纲目》凡例云:“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可见药物“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必引起混乱。《纲目》“释名”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训释药物名称,考订命名涵义,探求药名用语来源,研究药名与品种,正名与异名之间的关系及变化,为药物名实考证提供依据。训释包括义训,即从药物形态、习性、气味、颜色、产地、生长季节、功效及掌故等方面解释其命名含义;形训,即从药名字形分析解释;声训,即推求药名之间发音的转换关系,考证其形成同物异名的缘由。《本草纲目》“释名”,是李时珍对药名考证的一大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黄连:“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2)白及:“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

(3)白头翁:“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4)三七:“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

(5)紫草:“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

(6)仙茅:“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

(7)远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8)贯众:“此草叶茎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渠者,魁也。”

(9)狗脊:“强膂、扶筋,以功名也。”

(10)术:“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像其根干枝叶之形。吴普本草一名山芥,一名天蓟。因其叶似蓟,而味似姜、芥也。”

(11)赤箭(天麻):“赤箭以状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

(12)肉苁蓉:“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13)黄精:“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14)桔梗:“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15)沙参:“沙参色白,宜于沙地,故名。”

(16)人参:“人参年深,浸渐成长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

(17)黄耆:“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18)秦艽:“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

(19)柴胡:“柴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菜,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20)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

(21)白鲜:“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故有诸名。”

(22)龙胆:“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此为名。”

(23)徐长卿:“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

(24)白微(白薇):“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

(25)当归:“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

(26)芍药:“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名。”

(27)甘松香:“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28)高良姜:“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良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29)益智子:“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与龙眼名益智义同。”

(30)肉豆蔻:“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31)补骨脂:“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

(32)荆三棱:“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

(33)紫苏:“苏(繁体为蘇)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

(34)夏枯草:“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

(35)刘寄奴草:“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36)鸡冠:“以花状命名。”

(37)续断:“皆以功命名也。”

(38)漏卢:“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39)大青:“其茎叶皆深青,故名。”

(40)牛膝:“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

文稿参考:万德光.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整理审核:杨文宇

排版:陈江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ls/2305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