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右手沙漠左手海劳伦斯之路,瓦迪拉姆2

发布时间:2017/12/20 8:57:09   

瓦迪拉姆

阿拉伯的劳伦斯

离开火星营地,沿着百年前英国人劳伦斯的脚步,穿越瓦迪拉姆沙漠,前往战略要地港口城市亚喀巴。劳伦斯与当年阿拉伯军团的脚印已被黄沙掩埋,但他们传奇的故事却不会随风飘散。

火星营地

昨夜在星光下告别了篝火旁的长得有点着急的贝都因小伙子,我们各自回营休息。原本相约第二天去看日出,可大帅醒太早,回笼觉醒来已经五点半,生生给错过了。同行的Ellen和铭mm去看了日出,还带回了古代石刻的照片。所以提醒想去的小伙伴可以提前咨询工作人员次日的日出时间,并设好闹钟,早早到Reseption集合。

在火星

既然错过了,大帅就安心感受一下营地的清晨吧。掀开帐篷门帘的那一眼,只有三个词出现在大帅脑中:震撼!震撼!还是震撼!

前夜里看不清楚营地全貌,此时的微曦晨光下展示出大自然的浩荡。广袤的野生环境里竟只有几个白色的太空舱,安安静静地半掩在前方沙堆里,沉睡中的沙漠万籁无声。

远处的山被日出渐渐染成了金色,玫瑰沙漠正在苏醒。直到寒气逼得我打了一个喷嚏,意识才被拉回到身体里。

在“火星太空舱”前留影

营地坐落在山谷腹地,背山而坐。安静的火星早晨,目之所及只有我们这一个营地中的二十几顶毡布帐篷和几个太空舱。坐在懒人沙发上啃个珍贵的红苹果(听说附近土豪国沙特的苹果卖50块钱一斤么!),看到昨夜不知是什么鸟走过帐篷外的足迹,远处还有难得的沙漠荆棘开出的花朵,特别幸福。

贝都因人帐篷

晨练的小帅哥从远处沙漠跑回了营地,真佩服这样不论在哪里都坚持健身习惯的人。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走出帐篷活动起来,路过门前的不论是哪国的游客,认识不认识的,大家都友好地互道“Goodmorning”。

营地入口

营地:WadiRumNightLuxuryCamp

早餐:07:00-09:00AM

晚餐:19:00-21:00PM,晚餐后在贝都因帐篷里提供免费茶和篝火

驼铃走出沙漠

早餐过后,一行人登上越野车前往沙漠腹地的另一处重要景点——劳伦斯泉,准备换乘另一种交通工具。途中偶见一行驼队缓慢列队前行,擦肩而过。

沙漠驼队(感谢小伙伴的照片)

对于从大漠走出来的阿拉伯人来说,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功不可没,它们与阿拉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众所周知的被用于骑乘和驮货外,骆驼能在沙漠中探测水源,还能在飓风和盗贼来临时向人们发出预警。而每当沙漠风暴来临,人们又可以用骆驼作为阻挡风沙的屏障;而在烈日当空身心俱疲时,人们则可躲在骆驼的阴影下休憩。

我们将骑着这些骆驼走出沙漠(视频)

与其说是阿拉伯人饲养了骆驼,倒不如说是“骆驼供养了他们”。据说,贝都因人常常在烈日灼心下,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去远离帐篷10多公里外的地方单独照料驼群,随身既不带水,也不带食物,一呆就是好些天,其凭借的就是驼奶。驼奶富含维他命C,每只雌骆驼每天至少要产1-10夸脱的鲜驼奶,完全足够一两个人维持生命,而一只雌骆驼在产仔后可连续供奶长达3年以上。

休息时的骆驼

骆驼家族有两大种类:仅有一座驼峰的单峰骆驼,体型高大、善于疾行并能适应酷热气候,现广泛分布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和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西北的炎热沙漠也有分布);而长有两座驼峰的双峰骆驼,体型庞大丰硕、皮毛较厚、能适应严寒气候,现多分布于亚洲西北部、中亚细亚、蒙古、伊朗及中国西北一带。

行走中的骆驼(感谢小伙伴的照片)

跪坐在地上的骆驼看起来并不高,但是驯驼人会一再叮嘱你坐上去以后一定要抓紧扶手。因为它起立以后身高2米,晃动很厉害,比骑马高出不少。骆驼体型又狭长,没有坐在大象宽大背上的安全感。

骑骆驼的大帅(感谢大美的照片)

骆驼如果有星座,估计都是双子座,因为它们似乎都拥有严重的双重性格。它平时看起来表情冷漠,不停地吧唧着嘴反刍,总是睁到一半的大眼睛,眼神略带迟缓的忧郁而慵懒的不屑。它的性格既野蛮、又温驯,既顽强、又脆弱,既任性、又能忍耐。它任何时候都不安静,不是尖叫,就是咆哮,或是不停地吐泡沫,只有在行走时默不作声。它的性格暴躁易怒,又容易受惊,常常会对走过的路人撒开蹄子猛踹,所以一定不要从它的腿后方靠近。

而且据说骆驼还特别记仇,凡是虐待过它们的人,不论时隔多久,只要再让它遇到,一定会穷追不舍,直到将其撞到或用全身的重量压住。而如果你善待过它,你会发现它们非常通人性。当你骑乘时,它会顺从地俯身,安静地踱步,而不太在意背上的负荷。

在瓦迪拉姆冒着生命危险拍的视频

以前在国内没有坐过景区的骆驼,因为国内游人太多,尤其节假日那些骆驼都是超负荷运转,很辛苦。这次终于有机会尝试一下骑骆驼的感觉,而且还是一路骑着它走出沙漠。

乘骑也有诀窍:骆驼起身时一般先挺直后腿,这时身体后仰保持平衡,随后挺直前腿时,身体要前倾;下骆驼时则正好相反,这样才不容易被甩出去。乘骑过程中,跟着节奏一起摇摆。切记,再大的太阳也不要打伞,雨伞的影子会吓着胆小的它。骑在驼背上特别颠簸,像我们这样又有马鞍、又双腿跨两侧坐已经是很优待了。但是如果没坐好,还容易磨着尾骨,这时要用核心的力量尽量把腰挺起来。

而当地人可以直接盘坐在驼背上,双腿摆向同侧。前面的腿盘起保持平衡,后面的腿可以控制速度。如果你要加速,可以用后腿轻踢驼腹,嘴里喊着“huthuthut~”,它便会飞奔起来。这一招是临行前跟着电影里的劳伦斯一起学的,一路上一直强忍着心痒痒喊出“huthuthut~”的冲动。拍上面这个视频时,大帅自觉已经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拍摄了呢。

与牵骆驼约旦小哥合影(感谢大师的照片)

走到沙漠边缘时,渐渐出现一个小镇的身影。很难得看到沙漠边的小镇居然能开出那么繁茂的花簇。大美拍下了这张照片,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姑娘。

沙漠盛开的花簇(感谢大美的照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终于来到大帅期待已久地介绍T.E.劳伦斯的环节。这位传奇的人物全名叫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EdwardLawrence)。他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而誉满天下,然而他自己却非常讨论这个头衔。据说,阿拉伯人也称他为“炸药埃米尔”(elAurens)。

劳伦斯上校

一战时期,他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传奇战斗英雄;同时他又头顶着大英帝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Fellow”。

美国记者LowellThomas在皇家剧院里大张旗鼓地为他歌功颂德,吸引观众百万,声名远扬;而他却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隐居,失眠,挨饿,整夜整夜鬼影般地在伦敦街头游荡,时常充斥着自杀的念头。

他拒绝了国王亲授的勋章、爵位、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的职位这些唾手可得的荣誉,也拒绝了女人,而甘愿隐名埋姓去做一个最低等的空军普通士兵。

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他身上展现出戏剧性的冲突,让人仿佛不敢相信他真实存在于这个现实的社会中。然而阿拉伯处处留有他曾经存在的痕迹。

远眺劳伦斯泉

这隐藏在山中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劳伦斯泉是瓦迪拉姆的著名景点之一。有人说劳伦斯曾在此生活和居住,有人说这是当年电影的取景地,也有人说这里其实跟他本人一点关系也没有,纯粹是为了纪念他而以此命名。

T.E.劳伦斯到底做了什么,让阿拉伯人对他念念不忘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作为德国的盟友参战,侵入阿拉伯半岛,与同盟国敌对的英国,为了减轻欧洲战场上正在与土军作战的西方军队的压力,派遣了曾在阿拉伯从事考古研究的“阿拉伯通”T.E.劳伦斯到该地区活动,组织他们抵抗土耳其侵略军。

劳伦斯换上阿拉伯人的装扮,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并且与起义领袖费舍尔等人结成同盟,为他们提供弹药。同时,他也将长期各自为阵的阿拉伯各部族团结起来,甘心听命于他的号召。他成功组织起了沙漠游击队,屡建战功,直捣大马士革,威震中东。

年7月6日,阿拉伯起义军在劳伦斯的领导下

占领了亚喀巴,这是一战中最勇敢的军事功业之一

ImperialWarMuseum(Q)

我脚下的这片沙漠,就是当年劳伦斯仅带了几十名阿拉伯士兵急行军,穿越地势险峻的无人沙漠,出其不意地攻占土军战略要塞亚喀巴,完成了当时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地方。

而他似乎并不是完全为了英国的利益而战,而是为了阿拉伯独立这个理想而战,因而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劳伦斯泉附近

这是瓦迪拉姆火车站。这个老车站就是当年战争中,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用炸药炸毁铁路、偷袭土耳其军队的重要战场之一。

瓦迪拉姆火车站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不熟悉,这个公路边不起眼的小站根本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在靠近公路的一侧,现代化的铁轨和运水专列已铺设完毕,并早已肩负起了重要职责。

现代化的运水专列(感谢大师的照片)

当我们几个历史迷正要扼腕没有机会看到当年劳伦斯战斗的汉志铁路时,导游Wael却带领着我们纷纷手脚并用翻过列车,就像当年劳伦斯带领游击队爬上被炸翻的货车一样。来到另一边,这简直就是一个惊喜!我们看到被隐藏在现代化列车背后的老式铁轨和老式蒸汽火车头,正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等着我们。

劳伦斯时期的旧式蒸汽火车

Wael给我们又简单介绍了这里的历史,并提到了著名的奥斯卡老电影《LaurenceofArabia》。当我告诉他我已经看了两遍这部电影时,他又告诉我们一个讯息,他说那部电影是从西方人视角拍摄的,他推荐我们再去看看从阿拉伯视角拍摄的电影《TheGreatArabRevolution》。

很可惜大帅自从回国后一直在找这部电影,至今没有找到。希望如果有这部电影线索的朋友给大帅留言,重谢!

与劳伦斯有关的部分电影和书

话说回来,T.E.劳伦斯这位传奇人物一直是电影史和文学史上创作的重要题材,令大帅非常痴迷。

临行前,大帅看了两遍的这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LaurenceofArabia)长达四个小时,这部制作于60年代、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是实景拍摄,取景地就是瓦迪拉姆。

回国后,又看了另外一部电影《一个危险的男人: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拜读了年出版的大部头《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这本书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历史类第一名。劳伦斯自己还写过自传《智慧七柱》。

在这些作品和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大战结局走向的荒谬,也仿佛可以发现导致劳伦斯呈现出极其复杂矛盾体的诸多线索。

关于这些电影和书籍,大帅将另文专述。

下篇预告

前往这个沙漠国家的海滨城市

右手是沙漠

左手就是海洋

劳伦斯拼命奔袭的重要战略要塞

四国交汇之地

欢迎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ly/144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