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回家的钥匙

发布时间:2020/11/29 17:11:19   

年11月29日下午,纽约的法拉盛草地公园,57位联大成员中的56位集中在一起,将决定位于地中海东部一块狭长地带的未来。在关于那片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什么讨论可以比得上关于这块土地所引发的争论更能激发起人们的热情……那里曾经是古代地图绘制员心目中的的宇宙中心、少年世界的人类一切道路的终点:巴勒斯坦。这项动议,它将巴勒斯坦57%的土地划归犹太人,却不顾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过半是阿拉伯人的事实。

于是,后来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国家的诞生,使得邻近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备战状态;而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更是互相折磨超过了半个世纪,其中所爆发出来的原始暴力,连带的,我们的这趟旅行也跟着疯狂起来。

▲来自维基百科图片摄于以巴隔墙Checkpoint停车场?甘露

花费了些许功夫翻墙早早订好了的巴勒斯坦区一日游的私家小团,在约定的日期和时间,我们按时抵达了检查站(checkpoint)。我们的巴勒斯坦导游小哥,早早的等候在了围墙的另一端,不断的给我们发信息打电话,以确保我们是否能顺利的穿过关卡。

▲图片摄于进入以巴关卡?甘露

心情在踏进空无一人的狭长而阴冷的走道开始变得沉重。虽然无人把守,但是我们知道墙上的摄像头在对着我们。围墙那一头的未知,让我们加快了脚步。

▲图片摄于进入以巴关卡?甘露

担忧和略沉重的思绪在穿过围墙后,被笑容灿烂的巴勒斯坦小哥缓解,我们顺利汇合。我们的一日私家小团的导游供职于当地一家旅行社,他很好奇,我们是如何找到他们,甚至以为我们来自美国。毕竟中国游客极少会以这种想要听故事的方式,走进巴勒斯坦。

▲图片摄于巴以隔墙的另一端,正式进入巴勒斯坦区?甘露

除了国与国的关卡外,在这一片以前叫做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现在分为以色列与巴人自治区。自治区,顾名思义,以色列仍然掌握最后的生杀大权。

自年犹太人通过战争重返属于祖先的应许之地、建立以色列国家以后,他们便牢牢抓着这一块土地。到了年中东六日战争以后,以色列更从埃及手中夺取加沙地带,从约旦王国取得了约旦河西岸。

而巴勒斯坦人,成了最大的输家。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分崩离析……

▲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小哥打开了地图?喜神

坐上了小哥半新不旧的丰田,车上早已准备好四瓶矿泉水,我们很诧异,因为我们知道的巴勒斯坦的饮用水,相当昂贵。

犹太人在占领了巴勒斯坦人世代生存的土地以后,还借环境保护之由控制了他们的水源,根据年奥斯陆协议,约旦河西岸八成的水资源都给了以色列,这里的巴勒斯坦城镇只能靠稀少的自然水源,以及以色列自来水厂供给生活用水,小哥说区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居住的房子很简单,屋顶有几个巨大水桶的就是巴勒斯坦人的家。他们必须得从犹太人手里高价买到维持一家生活生计的水,即便他们脚下的土地流淌的水是自由的,他们也只能买到每周限量供应的高价水……

▲图片摄于巴勒斯坦—巴人住宅区?甘露

未曾到过伯利恒,我也不会知道这里被划分了ABC区(至今我也没搞清楚每个区怎么划分),这也是为什么自驾租的车不建议开进巴勒斯坦区的主要原因。

▲尽职的小哥其实很希望他们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喜神

定居点(Settlement)的概念乃是效法-年代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一点一滴的兴建起他们的家园和社区,制造地权的既成事实。以色列鼓励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祖国”,在西岸城镇和加沙走廊、东耶路撒冷等大量兴建定居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跨过围墙之后,还能在巴勒斯坦区看到不同的区域划分。

*犹太复国主义又名锡安主义(Zionism),锡安是圣经中所提到耶路撒冷的别名。犹太人自经历欧洲反犹浪潮后,深信只有回到圣地锡安山才有意义。首先推动犹太复国运动的先驱为西奥多.赫茨尔,他为此建立犹太复国组织,按计划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为犹太人重返家园及重建以色列国铺路。——来自维基百科

▲以色列犹太人的定居点?图片来源于谷歌

想起《圣经.创世纪》13章7-9节经文:“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虽然同属一个祖先亚伯拉罕,同为闪族,可是,他们不但相争,更没有因为你去左,我就去右,而是大家站在同一块土地上,交缠不休,极力要把对方变成外来人。

▲不远处就是以色列犹太人的定居点?图片来源于谷歌

由于定居点的存在,巴人失去水源及其他天然资源的控制权之余,巴人地区也一如岛屿般给打散了,各地区之间无法彼此联系,通往经济中心东耶路撒冷的路线也被切割,以至于我在前往圣乔治修道院的路上,看着一路沿途熟悉的90号公路,脑子混乱成了一堆浆糊,不正是我们从戈兰高地返回耶路撒冷的那条公路吗?但我们却没法自驾车拐进巴人的生活区域,至今我还不能搞得清楚,里面错综复杂的交通路线……

而感受最深切的,当我身居耶路撒冷中心地带暖气充足的公寓,洗着热气腾腾的热水澡的时候,不会想到一墙之隔的另一头,巴人用水的生活窘境。他们的用水量只有以色列人的五分之一,而定居点的居民则可以享受更高的用水量。

▲图片摄于巴勒斯坦—巴人住宅区?甘露

小哥正说着,突然在一片荒芜的道路拐角处停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建筑物告诉我们,那就是以色列人在这建立的自来水厂,而我们脚边的这一黑色的水管,就是他们控制住的水源。放眼远眺,四周无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山丘,也有说不出的空虚。原本我们还想再多待一会,小哥不断的催促我们赶紧上车离开,毕竟带着巴勒斯坦的车牌停留在这里太久,可是要引起以色列军方注意的。“他们抢夺我们的土地,也抢夺我们的水源,他们更要炫耀一种占领者的特权,我们则如动物般生存”。—这位负责拉法水务的巴人工程师在一本书里被采访时这么说过。言下之意,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巴人,默许了不间断的暴力报复行为。

▲图片摄于巴勒斯坦—远处的自来水厂和脚边的水管?喜神

精明的犹太人根据巴人居住的不同地区签发不同颜色的证件,巴人的行动因此一再受到阻碍。而犹太人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巴人的劳动力。他们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以色列人却把他们变成了外来人。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谈到巴人要前往外界,又或是返回家乡的旅程,艰难又曲折。可是,小哥却很乐意告诉我们,甚至花上不少时间,仔细描述他们如何寸步难行,插翼难飞。

对于巴人来说,出门是人生大事,可能一辈子回不来,又或者一辈子也出不去……需要坐车经过耶律哥(Jericho)到达边境,再坐车去安曼的机场。一般要在搭机日期的前两天出发。如碰上紧张局势加剧,要么不能外出,要么提前一周上路,曾有巴人在这关卡一等就是三四天,通宵达旦,无人能预知接下来是否能出发。即便能出发,回来时也同时充满了不确定性,要看运气……

▲看似自由的公路,因为身份的不同自由也是相对的图片摄于90号公路?喜神

并不好用的“护照”拦住了他们走出去的脚步,出不去也回不了家。

*年4月至今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签发给巴勒斯坦领土居民,用于国际旅行的旅行证件。巴勒斯坦护照的签发对象是可以出示巴勒斯坦出生证明的人士。但是在这方面“巴勒斯坦”的组成部分并不明确,所以实际上,此护照只签发给居住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控制地区的人士。同时,出生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巴勒斯坦人是否能申请此护照也不明确。——来自维基百科

而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产—钥匙,是当年巴勒斯坦人民离开家园带走的唯一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什么都没有带走,只带走了家里大门的钥匙,然而更多的巴人却在难民营中老去并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一代又一代始终不懈的还在为争夺他们的土地和主权而奋战。于是后来的我们在踏上伯利恒乃至巴人生活的区域,各个显眼的街角和广场,都赫然摆放着一把“钥匙”,铭记着他们回不去的家园和那一段悲戚的历史。如果你没有亲眼去看一次,亲耳听到巴人的讲述,是很难理解这种看似有家却无归处的精神伤痛。

▲巴勒斯坦难民后代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钥匙,只为了守护一个回家的梦?图片来源于谷歌

以色列人披上受害者的外衣,巴勒斯坦人也披上受害者的外衣,他们各自努力吸引国际传媒的注意,大声呼喊:来,来,请看看我们正在淌血的伤口,指控他们,不要指控我们,是他们的错,不是我们的错!

犹太人挥之不去的那段悲痛的阴影,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或许会对以色列人的非政治化生活产生同情,翻看各种关于犹太人建国的历程,会感叹散落在世界上犹太人的聪明和团结的向心力。但当你站在这片被隔离带划分得支离破碎的土地上的时候,你或许就会明白了他们深藏的恐惧。国土面积没有海南岛大,沙漠面积占一半以上,全球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四面都是敌人,可是农业技术顶尖,军事力量顶尖,医疗技术顶尖……他们自觉的受害经验,一切从那场大屠杀开始,因此得要步步为营,否则便会再度防不胜防,他们也必须携手团结,他们虽已建国,但仍受排挤,一样孤单,一样不安全。

以色列人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巴勒斯坦人在夹缝的夹缝中委屈求生……究竟谁是受害者?我突然有点分不清了……

▲如今墙这边的巴人只能在某个能远眺金顶的地方看着耶路撒冷?喜神

即使愈来愈多巴人明白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承认独立的犹太国家,才可换来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有些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例如被迫流放海外的几百万巴人难民、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土地的划分……因此,到最后,和平路线图仍未能指出和平的路标。

“巴勒斯坦的男孩在耶路撒冷爱上了女孩,男孩碍于许可证的关系无法探望生病的女孩,女孩等候了男孩四年后抱病死去,男孩在没有许可证之下冒险跑去耶路撒冷,只想为女孩抬棺,送她最后一程。谁知以色列士兵发现了男孩,将他痛打了一顿,关进大牢”。

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有这么一座墙,高八米、长接近千公里,以色列将它视为阻挡恐攻的守卫之墙,巴勒斯坦视它为种族隔离的歧视之墙。在巴勒斯坦这端,人民们用戏谑的涂鸦嘲讽着这面墙的存在,并在墙上贴上自己的故事,上面的故事就是我曾读到的众多故事之一。

▲图片摄于巴以隔离墙?喜神

透过面朝巴勒斯坦的这堵墙,我看到了来自民间的和平渴望。然而我们并没有能在此逗留太久。小哥在接了一通电话后,表情有些凝重的告诉我们,随着目前巴以冲突局势的升级,可能我们的行程要提早结束,很有可能他没法送我们到关卡……有些惋惜,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延绵数十百公里的涂鸦,故事也还没有听够就要返程。

这面墙隔的不只巴勒斯坦人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它更是隔住了当地人民向外的声音。身为一个非世界主流国家,没有人在乎它学校的墙壁上有几颗弹孔,也没有人在乎他们过了70年后还是以难民的身份居留在此地。

▲图片摄于巴以隔离墙?喜神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来表述。——马克思

这长达近千公里、阻挡着百万人民的墙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依旧伫立。隔离墙令巴人更孤立,他们困于墙内。走在墙边,看着一个个故事与涂鸦,想象着身旁嘻笑跑过的巴人孩子他们能够拥有的未来,我深深的体悟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着解决方法,就算是我们所仰赖的科技也不例外。

▲图片摄于巴以隔离墙?喜神

埃斯特拉贡:我不能这样下去。

弗拉季米尔:这是你的看法。

埃斯特拉贡:如果我们分开呢?那或许对我们两人都好。

弗拉季米尔:我们明天上吊。除非戈多出现。

埃斯特拉贡:如果他出现了呢?

弗拉季米尔:我们将得救。

——贝克特《等待戈多》

▲图片摄于巴以隔离墙?蛋壳酥

参考阅读书籍:

《漫步巴勒斯坦》——拉贾·舍哈德(巴勒斯坦)

《中东现场》——张翠容(香港)

《为你,耶路撒冷》——拉莱·科林斯(美);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纷争》——喜马拉雅有声书

说明:以上所描述内容均来自巴人导游及参考书籍,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敏感话题,请联系本人删除。

更多的游记和干货会不定期更新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和图片

如果能在你的旅行中帮到你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ms/194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