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从法大到哈佛什么影响着他的成长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4/8/7 11:41:12   
: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一文中有详细描述:对于绝大多数美国法学教授来说,类似于《哈佛法律评论》这些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刊物,是他们发表论文的唯一园地,能否获评终身教授资格也通常取决于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兰代尔、安曼斯、庞德这样一批代表哈佛法学院声誉的教授,还是霍尔姆斯、沃伦、波斯纳这样名声显赫的法官,他们发表论文,无一例外要接受哈佛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编辑的审阅。方老师这篇发表于23年前的文章给很多中国读者带来了启发,钟卓然也表示,自己选择加入学生编辑的团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影响。

据钟卓然介绍,《哈佛法律评论》学生团队内部分工细致,每篇文章在发表前大概会经过二三十位学生编辑的筛选和编校,包括先行审读、文献综述、会议公决、引证校核、技术编辑等流程。虽然学生编辑有时也会邀请法学院的教授参与文章的匿名审阅,但教授的评议只具有参考、指导作用,大部分工作包括是否接受这篇文章以及为文章提出实质性的修改建议,都由学生来决定和完成。

在《哈佛法律评论》担任编辑的两年经历,让钟卓然不断提升法学研究的能力,也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年5月,他在达维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实习,今年毕业后,他也即将入职这家律所。至于未来的人生规划,他实事求是地表示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先打算在这里工作两三年,提升执业技能,也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当然日后还是希望可以早点回国。“虽然总说知己知彼,但我认为有时候知彼才能知己,了解对手更能了解自己。”

我校董京波老师曾在钟卓然本科阶段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时,担任他的指导教师,听闻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她表示非常欣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并积极付诸行动。卓然的成功是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肯定,希望同学们能汲取榜样的力量,刻苦求学,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最后,当问及对法大师弟师妹的建议时,钟卓然谦虚地表示,他的经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是否出国需要自己决定,但在校园内把握好手头的资源,脚踏实地地学习总是实际的。具体来说他对在法大学习法律有三点体会:第一,不要迷信老师。对好老师的最大尊重不是重复“标准答案”,而是提出好问题,即便是傻问题也好过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第二,除了上课拼命抄记、考前拼命背诵,至少还应该思考两种正义:一种在课堂里、在教科书里,另一种在校门外、在社会现实里。用前一种批判后一种,也要用后一种批判前一种,以此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这才符合大家心目中“法学最高学府”学子的标准。第三,法学专业的同学要多虚心向人文、政治、新闻、商学院等其他专业的同学请教,互相滋补。一定要破除部分法学专业同学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无知又狭隘,也有损身心,有损同学情谊,更有损自己的竞争力。共和国未来的政法人才一定要气象开阔。

(哈佛法学院教学楼内的休息区)

6月,美国的坎布里奇熬过了漫长的寒冷,迎来了暖阳和鲜花。查尔斯河静静流淌,倒映出这座城市的静谧。钟卓然有时早晨起来会外出跑步,下午下课后会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并尽量坚持和本科阶段一样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他说哈佛大学离波士顿的市区还有一些距离,在地理位置上和昌平有一点相似,既有大城市的氛围,又充满了学术气息。

上学的路,短暂又漫长。那段时光刻着一个人年轻的模样,记录着一代人的成长。从法大到哈佛,钟卓然一路砥砺奋进、求索真经,但光环萦绕的他从不骄傲自满,而是马不停蹄,继续攀登他心中更高的山峰。这位安静儒雅的学霸谈起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吝啬言语,面对采访时活泼健谈,结束对话后依然谦逊低调。他说去美国以后没拍过太多照片,也从未见他在朋友圈中晒自己的生活,但却很乐于通过我们的回访分享他的经历,希望自己的所见所得能给法大的师弟师妹带来一些启发。在钟卓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是常为不置,常行不休。

相关报道:

法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s/261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