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

谋变安能ldquo出圈rdqu

发布时间:2020/8/23 19:16:28   

老鬼邀您阅前思考

安能打响第一枪,其他几家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行业的未来走势如何?

来源:运联智库

作者:贾艺超,原文标题《安能“出圈”:深耕大票零担,要3年日均发货量超5万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仅供参考

3月10日,安能大票零担产品即将全新上线。自开年以来,零担快运领域价格战轮番上演,先是各家企业中转费折扣抢复工,随后折扣力度加大开始抢货,再接着各家纷纷线上云招商抢人,安能、百世快运、壹米滴答、顺丰快运、中通快运、韵达快运、商桥物流纷纷参战。相对而言,这些还只是快运圈内的「拉锯战」。

而随着安能全新大票零担产品的上线,公斤段定位-kg,并打出「运费1吨比专线便宜元」的口号,目标直指专线,快运企业开始「出圈」了。

公斤段向上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能这种公斤段向上探的过程也不算「出圈」。毕竟,像安能、壹米滴答这样的全网性快运企业的创始人们最初都是专线起家,之后才从市场中切走了适合标准化、产品化的小票产品。

根据一些专线企业的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统计数据,从年到年,平台总体发车的票数减少了50%,单车平均票数下降了近35%。这种市场沙漏式的筛选过程中,快运企业逐渐定位出了适合自己的那块可以标准化运营的产品段。

这块被切分出来的市场,在大家看来是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而在运联研究院看来,目前小票零担市场规模约达亿元,其中,跨省的长途小票零担的货量只有亿元左右;且目前算得上全网快运的企业也仅有10家左右,这些企业规模占全网快运的70%(也就是全网快运CR10约为70%),其余份额散落在二线网络、区域网和专线手中。

长期来看,随着品牌商、渠道商、消费者之间的通路缩短,B2B2C订单将更高频率、小规模、分散化,整车订单逐渐碎片化。沙漏式的筛选仍在继续。

目前1.2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大票零担,仍处于分散状态。过去快运领域出现的全国型网络,也吸引着一部分人试图从中再切出一块大票零担市场。自年以来,聚盟、德坤、传化、三志、运派等大票零担平台都加快了步伐,其中聚盟、德坤先后获得多轮融资,资本的涌入也印证了外界对这一领域的积极预期。

而另一方面,全网快运企业在年前后纷纷立下军令状,将日均货量目标定位于10万吨。尤其是安能去年发布的「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做到「从百亿到千亿,从万吨到十万吨」体量的增长。当前,「黑马」频出的快运领域里,头部企业显然想要起到带头作用,拉开更大差距,进一步提高一线快运的门槛。

过去,大票零担对于快运企业来说起着淡季填仓的作用,是平衡运营成本的杠杆。如今疫情之下,这种价格战不免有利用这一杠杆的成分。但这种杠杆的来回切换中,一些货物已经流入了快运企业。专线单车平均票数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价格战到效率战

企业的价格战不是做慈善。无论是受疫情影响,行业的发展节奏遭遇严重波折,还是未来全网快运进一步扩大的市场「拉锯战」,在安能物流董事长王拥军看来,最终大家还要回到公司经营的本质——竞争实力到底来自于哪里?「安能始终坚持两个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网络生态,一个是运营效率。」

从过去几年各路企业对大件快递这一细分领域的争夺来看,市场竞争一度进入白热化。安能通过不断打磨产品、计抛比改革、服务质量提升、优先中转保障、派费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其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10-70KGMINI电商系列成为其绝对的「C位」产品。去年「双十一」就是一次完美的「阅兵」,其单日最高货量突破吨,其中MiNi电商系列票数占比超过70%。

而此次大票零担产品的全新推出,对于安能来说是又一次的完善网络生态的机会。正如数日前王拥军在「安能全国线上招商会」上所说的,从70kg的大件快递,到kg的小票零担,再到3t的大票零担,安能加盟商可以用有优势的产品组合、灵活的定价来获取市场,网络生态的构建是最核心的竞争要素。

年里,安能对内对外提到最高频的一个词就是「效率」。价格战的背后是成本战,成本能力决定着价格能力,安能之所以能够喊出「比专线便宜元」这个口号,实际上也是源于通过效率提升,强化对成本的管控能力。

「成本」「线路直发」一直是过去专线企业口中的,优于网络型快运企业的竞争点。而全网快运企业现有的货量规模支撑下,安能等头部企业基本能够实现全国分拨与分拨之间的干线直发车,而中转频次的降低,使得安能在干线运输成本上与专线不相上下。

此外,安能还具备两个专线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实现甩挂运输。通过统一甩挂,使得同等条件、同样运输条件下,运输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货物的装载量、装卸货时间、车辆的行驶速度等因素。甩挂运输节省了装卸货时间提升了车辆使用效率,而安能充足的货源保障,又可以实现多地高效甩挂运输,使得安能车辆利用率比专线高50%。

二是集中采购能力带来的成本下降。安能现有车辆余台,可实现集中采购车辆服务资源,使得安能成本比专线低10%。

干线直发及车队统一甩挂、集采带来的资产效率提升,降价带来的货量规模快速提升,也会成为长期保持低价的基础。

主动挑起价格战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自己的驱动因素。在王拥军看来,通过提效来打价格战,实际应该叫效率战;如果提效带来的收益超过每年价格下降的幅度,那么能够带给客户更低价格、带给社会更低成本的同时,企业自身的利润率也获得了提高,这种竞争就是一种良性的效率战。

从规模中要效率

如今,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理解安能年一直强调的企业目标:「每年多降低一分钱。」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以安能今天的货量规模,只要单公斤成本降一分钱,公司一年就会产生一个亿的利润。

而从市场渗透的角度来看,安能向大票零担市场进军或许不是疫情下的「偶然」。

一方面,过去专线「线路直发」的优势正在被网络型快运的规模效应抹平。过去两年,头部的快运企业的价格策略不是为了抢货而打折,而是有意地引导线路直发。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上半年里安能将战略重点放在拉直线路上,将部分区域时效提升1-2天,同时减少中转频次,最大限度减少货物留仓频率,降低搬运次数,减少破损风险,有效保障货物在途安全。

另一方面,从成本上来看,专线与网络的价格竞争成为「干线+配送」的竞争,将小票零担与大票零担的界限定于kg前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专线与全网快运的价格拐点。举个例子:假设某条线路干线成本每公斤0.3元,网络是每公斤0.6元,接送货网络是每票40元,专线每票为元;那么,计算下来两者的拐点是公斤。

而随着进军大票零担市场带来的货量规模提升,安能可以从车线、场地、人效等方面挤出更多的成本空间。正如安能八周年时,安能首席运营官祝建辉所说的,「货量规模可以从车型使用、重抛搭配上改变,将成本从0.42元降到0.33元;场地上可以错开大票零担与快运的操作时间(降低场地白天的闲置率),将成本从0.05元降到0.03元;人力成本直接对标专线,降至0.元左右。」

可以看到,安能确实是从规模中一分一分地「抠成本」。这种博弈,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全网快运企业从成本上具备向上探的空间,将现有的价格拐点逐步提升。

安能进入大票零担领域,同时也公布了一个战略目标:「三年内深耕大票零担市场,日均发货量五万吨,成为大票零担市场的引领者。」这给整个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市场又多了一类新的「跨界者」,三方物流等货主多了一个选择。而过去为这类货主提供服务的专线,整合迫在眉睫。

此次安能的「出圈」到底能带来怎样的效果?未来谁更有机会拿下大票零担市场?我们拭目以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weitingt.com/amfs/1844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